冬日進補注意顧護脾胃

文/王維程風敏熊志翔

  「冬日進補,來年打虎」,為了冬補,有的人自行購買人參、鹿茸等大補之品;有的到醫院找中醫望聞問切後,量體進補;有的選擇各種膏方進補…但有些人卻越補越「虛」,出現腹脹、腹痛、上火、噁心等症狀,即中醫所說的「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最早見於清代陳士鐸著《本草新編》, 「愈補愈虛者,乃虛不受補,非虛不可補也,故補之法亦宜變。補中而增消導之品,補內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補而補之,更佳也。」這句話狹義上是指脾胃虛弱不能消化補藥,廣義上則泛指補藥在被消化吸收後產生了各種不良反應。

  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要考慮自己是否是「虛不受補」,並在以下幾個原則指導下,科學進補。

  調理脾胃 胃氣指脾胃之氣,是後天生化的源泉。《黃帝內經》指出: 「五臟者,皆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說明人以胃氣為根本,也因此把脾胃稱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不僅食物,藥物也要經過脾胃功能的運化,才能夠輸布全身,發揮其療效。

  同時,脾胃不適影響藥物的消化吸收,而某些藥物也會增加脾胃負擔,甚至損害脾胃功能,加重病情。因此,在冬補時,應慎重選用藥材、食材,並兼顧脾胃的功能,保護胃氣。

  辨證體質 一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不同,病證有別,季節有變,體質各異,所以進補必須對症。並且,中醫認為, 「一藥一性,百病百方」,每種補益藥品只適合一定的體質、治療一定的病症。如果不辨氣血陰陽、五臟虛實,一味地濫補,就會出現不適症狀。

  因此,進補前,一定要到正規機構辨明自身體質。如常表現為津少口渴、潮熱盜汗、眩暈遺精等為陰虛;有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溫、陽痿等屬腎陽虛虧;表現為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月經量少者則為血虛;平日感到乏力、氣短者多為氣虛…。

  急補不如緩補 古語云: 「芒硝大黃治病無功、人參鹿茸殺人無過」。服用補品一定要「適度」,如超過這個度,就可能向反方向轉化。

  如稍有體虛,就用人參、鹿茸等大補之物,不僅大材小用,還可能適得其反。人參是大補元氣、補品中之上品。但若服用不當,或長期服用,則會出現興奮、失眠,甚至食慾不振、血壓升高等症狀。

  因此,進補一定要根據人的體質、年齡等具體情況調節用藥劑量。

  久病虛損及年老體弱的人,不宜急補、峻補,只能平補、緩補。尤其需要平調陰陽、流暢氣血,最好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到最佳劑量,且宜選藥性平和、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的藥物。

  藥補不如食補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脾胃虛弱的人,應用食療先調養脾胃。

  最好遵循多品種、多變化、富營養、易消化的原則,飲食宜溫、軟,首選魚、瘦肉、雞、奶類、豆製品、蓮子、薏米、百合、山藥、大棗、核桃等,新鮮蔬菜與水果適當多吃,最好採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餐只吃七八成飽。

  另外,年老體弱、脾胃虛弱的人,生冷、油膩、煎炸、燻烤與容易脹氣的食物最好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最好不吃。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