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燙一壺熱酒” 裡的中醫文化

傳統醫藥

飲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每逢佳節,親朋 好友歡聚一堂,適量的飲用白酒是中國的習俗,現在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們瞭解一下飲酒文化中 的健康養生知識。《靈樞•營衛生會》中記載:“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酒是用熟穀製作的液體,其性剽悍滑利。一般而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辛者能發散,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暢意。曹操“煮酒論英雄”和關羽“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小二,燙一壺好酒”是《水滸傳》裡英雄好漢吃飯的常用臺詞;在《紅樓夢》第八回中寶玉要飲冷酒,薛姨媽忙道:“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手打顫兒。”寶釵亦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從此還不快不要吃那冷的。”裘士雄等《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鹹享酒店》也說:“紹興酒店除了熱天,酒都用熱水熱了喝,紹興人叫‘溫酒’”。在中國古代,人們一般都忌飲冷酒,飲用時通常要加溫,俗稱溫酒、熱酒。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清代梁章《浪跡續談》記載:“幾煮酒之法,必用熱水溫之,貯酒以銀瓶為上,瓷瓶次之,瓶為下。凡酒以初溫為美,重溫則味減。若急切供客,隔火溫之,其味雖勝,而性較熱,於口體非宜”。酒為什麼要溫了喝呢?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明人陸容在《菽固雜記》中記裁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嘗聞一醫者雲:酒不宜冷飲,頗忽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雲然耳。數年後,秋間病痢,致此醫治之,雲:公莫非多飲涼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飲醇酒。醫雲:丹溪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氣和血之功居多;冷酒於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鬱滯其氣。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適其中和,斯無患害。”清代朱彝尊也認為:“飲生酒、冷酒久之,兩腳膚裂,出水瘋痹腫,多不可治,或損目。”古人飲酒多以不熱不冷為度,現代飲酒多是直接飲用,節日多在冬季,此時亦是飲酒的高頻時間。我們知道酒的作用主要是溫通經脈、散寒行氣血,而冷的食物多傷陽氣且具有凝滯、收引的作用,冷酒下肚就 如薛寶釵所言“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本具有溫通散寒、通經脈作用的酒反而需要用臟腑之陽氣去溫養,則會起到反作用。從現代科學方面看,酒內除乙醇外,還有甲醇、醛、醚等對人體有害的成份,這些物質沸點極低,酒溫升高,極易揮發。另外酒香也會隨酒溫升高而蒸騰,使酒香更濃。故此溫酒而飲,不易傷胃。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