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史話廁所的前世今生

副刊

文/慕景強 幾年前的一項統計資料顯示:人的一生裡,大概有兩到三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 女性花的時間更長)。聯合國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有約24億人沒有廁所或生活在廁所衛生較差的環境中,一些國家因此引發大量疾病。與此同時, 廁所作為衡量旅遊服務的重要尺規, 某些時候更被視為國家「維持聲譽和增加投資信心」的關鍵。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加利.拉夫昆認為,在過去的200年中,現代公共衛生設施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20年,甚至有歷史學家認為,人類文明並非從發明文字開始,而是從第一個廁所建立開始。歷經幾千年的演化進程,廁所記錄著人類從蠻荒時代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的足跡,也見證著人類衛生觀念變遷的歷史。本期「醫學史話」,讓我們一起跟隨專家的腳步,走進這場持續千年的「廁所革命」。廁所一小步,衛生文明一大步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便溺的,由於沒有文字記錄,我們只能靠推測。在我們的祖先居無定所的時代,人類每天只為生存而戰,隨地便溺只能是不二選擇。之後,人類有了暫時安定的居所,農業文明初現,大家開始尋找相對乾淨、有天然遮擋、居住所有適當距離並便於多次使用的地點作為便溺場所。於是, 廁所的雛形誕生了。是誰發明了廁所並不可考。但可以推測,最早的廁所應該是供家庭使用的。西方早期的廁所,出現在西元前3000多年兩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人們在地面上挖一個孔洞,通向地下放置可移動的罐子。這樣可將排泄物置於可操作的範圍,防其四溢漫流。而中國大陸最早的廁所出現在5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於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中國大陸最早對廁所的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 「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建造廁所, 集中地點排便, 這是衛生習慣的一大進步。但這種坑洞式的廁所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弊端:一是味道比較重;二是時間久了排泄物會積滿,進而又出現了新的環境衛生問題。古人的智慧在這時顯現了。在中國漢代古墓中發現了陶製廁所,它採用中國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卻將屋簷懸在山牆以外,使廁所內的污穢之氣迅速排出。西漢末期,廁所有了更具隱私性的圍牆,廁壁上設有窗戶或天窗來通風。到了六朝時期,廁所還設置了排汙圓洞,在內部結構和樣式上更加美觀,生活氣息更濃,衛生兼顧美觀。從這一時期起,待糞便積存到一定程度,定期掏廁所就已經是每戶人家的規定勞動。糞便是很好的莊稼肥料,基於此,中國農村逐漸形成了一種「豬廁合一」的廁所形制。秦漢時期帶豬圈的廁所— 「溷」,即在建造時把廁所架高,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讓糞便由此落入其下的豬圈,供豬食用。豬圈與廁所合一的生活習慣,使得兩個污穢處集中於一處,減少了污染源、清理起來更方便,有效利用了生活空間,同時也有利於資源的再利用。一直到近代,農村的廁所還幾乎沿用了這種形態,甚至如今許多偏僻的農村仍然能看到這樣的廁所。然而,與東方不同,西方人似乎對私家的固定廁所並不感冒, 或許是對集中處理糞便無能為力。直到中世紀, 「移動廁所」—夜壺或者簡易的土罐,仍是普通人首選的衛生設備。美國作家朱莉.霍蘭在《廁神》一書中描述:19世紀前,巴黎從窗戶直接潑出糞便的現象久治不絕。倫敦橋最初是公共廁所,汙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讓低處行人和船隻飽受「天女散花」之苦;路易十四有坐在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啟蒙時代的歐洲城市還是污穢遍地。抽水馬桶,水與廁所的「最強組合」在西方,廁所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越積越多的糞便無法處理。窮則思變, 水, 這個人類須臾離不開的天賜物,理所當然地進入了如廁文明的歷史。水與廁所的結合,有記載可追溯到西元前2500年的印度哈拉帕文明時期。而在西元前1700年左右,位於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宮中, 廁所的功能和設計就更加明確了, 土制的管道與供水系統連接, 水通過陶土管道流通,可以起到沖水的作用。中世紀中末期,西方城市開始復興和繁榮,城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人一多,便有了對廁所的集中需要。但很長一段時間裡,現代意義的借助水利的公共廁所並沒有應運而生,室外茅房(隨地便溺)、夜壺及封閉馬桶仍是古代西方人的三大排泄場所。無論亞洲還是外國,城市公廁,因為都缺乏集中統一排放的下水系統,最後都淪為環境衛生的缺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 人口稠密的東亞地區大城市, 因為糞便被收集用於施肥的緣故, 雖沒有下水系統,但依然能管好旱廁,沒有出現大規模傳播的瘟疫。但歐洲則不一樣,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大批人口湧進城市,人畜糞便開始成為環境災難,因此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就有2500萬到5000萬歐洲人喪生。瘟疫的陰影籠罩在整個歐洲大陸,整治城市衛生環境迫在眉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時代( 西元1558 年~1603年),英國有一位名叫約翰.哈林頓的教士,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沖水馬桶,包括一個蓄水池、一個儲水箱和一個啟動沖水系統的把手。但由於沒有水閥和阻隔下水氣味的設計,也沒有配套的管線,哈林頓的設計沒能得到推廣。之後的上百年時間,抽水馬桶被不斷改進。184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公共衛生法令」,規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須辟有廁所,安裝抽水馬桶和存放垃圾的地方。這就為抽水馬桶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沖水馬桶讓當時的倫敦人用更新的技術將髒物清出室內,卻不加處理全部排到了泰晤士河中,而泰晤士河是市民飲用水源,這反而促進了霍亂的流行。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繫。1852年8月14日,世界第一座沖水馬桶式公共廁所在英國倫敦誕生, 標誌著人類廁所文明進入新時代。1861年,管道工湯瑪斯克萊帕繼續改進抽水馬桶,還發明了節水沖洗系統。這時候,英國政府制定法律,規定每幢房屋必須安裝汙水處理系統。英國人也開始將排汙管線佈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歐洲的城鎮都安裝了自來水管道的排汙系統後,大多數人才用上了抽水馬桶。正是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汙系統工程,才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義,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這一時期,抽水馬桶在歐美盛行,並逐漸傳播到了亞洲。到了1910 年以後, 抽水馬桶無論外觀還是構造原理,都開始與當今意義上的馬桶相差無幾。此時,西方的抽水馬桶才傳入中國,最早接受它的是華洋雜處的上海富商,而住在中國舊式住宅裡的人們,還是堅持使用茅廁。直到20世紀90年代,抽水馬桶才開始在中國的城市中普及。由此看來,廁所的發展史,可以看作是人類社會和健康文明的歷史。如廁文明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01 年11 月19 日, 世界廁所組織(World ToiletOrganization,WTO) 成立,並確定當天為世界廁所日。這是一個關心廁所和公共衛生問題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每年,該組織都會在不同的地方舉行高峰會議來推動世界廁所衛生危機的解決。時至今日,有關廁所議題的演變和廁所衛生文化都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樣貌。通過近年來的主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廁所衛生的問題依然存在,如婦女和女童因失去如廁隱私而面臨的性暴力威脅、廁所使用權中出現的不平等,等等。與此同時, 人們對如廁與衛生服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日本毫無疑問地引領著世界潮流。在日本, 廁所叫做「化妝室」, 這裡不僅提供「方便」,還窗明几淨,是最好的整理儀容的場所。日本大都採用智慧馬桶, 其便蓋集加熱、溫水洗淨、暖風乾燥、殺菌除味等多種功能於一身,不僅延續了健康水洗的理念,更是從各個細節加強產品的舒適及便捷度。讓最容易骯髒的地方保持乾淨和清潔是日本人「廁所文化」的精髓。除了服務多樣化、體驗舒適化,環保也是廁所發展的一個重要考量指標, 近些年就有生態廁所、太陽能公廁、免水沖洗廁所等等。此外,如廁權利也是近年來被普遍關注的話題。比如,如何解決女性如廁排隊問題;如何迅速及時找到廁所,解決內急。但在如廁體驗越來越衛生、便利、舒適的同時,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今天,全球仍有約11億人有露天排便的習慣,每年至少有120萬名5歲以下兒童因接觸排泄物而死於腹瀉。使用衛生的廁所可以使患痢疾的風險降低40%,而全球25億人缺乏現代廁所設施,這25億人口中大約有10億是兒童。因無法享用合理的公共衛生設施而致使的傳染病肆虐,每年會奪去約200萬條生命。所以,真正的如廁文明,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副刊
亞洲蹲 為何只有亞洲人能做到

近日,「亞洲蹲」(Asian Squat)在網上突然火了,其原因是這種姿勢只有亞洲人可以完成,大部分 …

副刊
英國醫院設禁煙看守員

文/曹雪  在很多醫院,儘管有顯著的禁煙標誌,可還是有很多人視而不見。英國醫院為此也是操碎 …

副刊
最早的呼吸機叫 鐵肺

「ECMO葉克膜」一詞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報導中出鏡率很高,它是英文的「體外膜肺氧合」的縮寫,也稱「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