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須要有人愛 有事做

養身之道

文/王大華
 一個人的生命力就在於精氣神。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沒有寄託、沒有價值和存在感的時候,他的心態甚至比身體更快地陷入衰老。
退休後要培養「存在感」
 對退休的人來說,尤其是那些曾經對工作投入特別多的人,困難之處就在於,你退休前的精神支柱和價值感是在工作上。
 退休後,這個支柱坍塌了,沒有了,人就會陷入焦慮的牢籠。
 這時就需要建築一個「替補」來佔據原先的時間,把這些焦慮,轉移到有趣有意義的事情上,尋找自己的新的「存在感」。
 如果子女有時間,不妨在老人退休前的兩三年嘗試去引導他們,去跟他們聊一聊,退休以後有沒有年輕時候想做的事?現在有時間啦!身體也這麼好,有機會圓年輕時候的夢了!
退休後,「當年勇」還是少提點
 如果總是渲染在退休前輝煌的過往中,今昔對比,難免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
 這個時候,找到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新的價值點才是最重要的。
「服老」是一種從容的接納
 衰老,從生物學上來說,比如骨質疏鬆、皮膚鬆弛、頭髮變稀疏、聽力視力變差等,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一個老人就得有老人的心態,這個心態指的就是說從容的心態,就像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歲隨心所欲,其實古人就已經告訴我們了,在每個年齡段你應該有智慧去應對這個年齡段的事。
 其實,就是「服老」,但這個「服」指的並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一種從容的接納。比方說老年人頭髮白了,黑白相間,這時可以不選擇染那種生硬的黑色,而是挑染—白的上色,黑的不上色,頭髮染出來就不是整齊劃一的黑色,而是漸變色。這樣可以選擇一種新的體驗。
尋求家庭內外的情感支持
 在老年心理學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叫「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這個理論指出,一個人在年輕時的社會交往,更多的是出於尋求知識、發展和資源的目的,中老年以後的社會交往更多是去尋求情感。
 老人的心理健康跟他的家庭支持關係最密切,其中婚姻關係影響是最大的。生活中有了問題,多跟家人溝通,協商解決,不要因為怕「添麻煩」心理,錯失和家人溝通互動的機會。
 除了尋求家人的幫助和支持,也要多從外界獲取情感支持,多結交朋友。《美國醫學會雜誌》曾做過一項涵蓋1600名6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調查顯示,常感孤獨的老人平均減壽6年。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的老人患高血壓風險比其他老年人要高出124%。
 對於老年人來說,交友還是從興趣出發。有自己的興趣更易交到好朋友,比如下象棋、健身、打太極、廣場舞,都是結交朋友的方式。
不把孩子 當作唯一的情感寄託
 儘管提倡要多多尋求家人的幫助和支持,但這不意味著把孩子當作唯一情感寄託。父母家庭和子女家庭保留一定距離更好。
 如果老人認為,存在的意義,就是養了孩子或孩子成就怎麼樣,他才能覺得自己有尊嚴,那他的生活會嚴重失衡,同時給子女帶來壓力。
 如果年老的長輩認為孩子過得好我就開心,孩子過得不好我就不開心,眼裡只盯著孩子過得好,自己沒有為自己找到開心的理由,這樣,晚年生活風險比較大。

養身之道
日本的 回憶學校

  老年癡呆症困擾著全球老年人,早期表現為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但可能對小時候的事記憶猶新 …

養身之道
生活滿意度高的人壽命較長

翻譯/方留民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如果對生活滿意度越高,其死亡的風險就越低。 …

養身之道
老人要學會忘記

  都說老人最怕的就是「忘事」,忘帶鑰匙,忘記回家的路,忘記姓甚名誰…… 無論哪種情況都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