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藥

兩個方法治耳鳴

/蒲昭和

 許多人都有過耳鳴,一般算不上大病,但耳鳴不治療,其危害也不容忽視。比如,長期耳鳴可能引起聽力下降,嚴重耳鳴還會導致失眠、健忘、抑鬱、焦慮,以及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低下,從而誘發其他疾病。

 治療耳鳴常用方法有心理治療、藥物、掩蔽、鬆弛、針灸或按摩等。這些方[……]

Read more

傳統醫藥

氣味合和助長壽

/徐文婷

四氣  寒、熱、溫、涼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教授聶宏介紹,四氣分為寒、熱、溫、涼四種。從歷代中醫食療書籍記載的300多種常用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其次為溫熱性,寒涼食物最少。

 一般情況下,寒涼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Read more

傳統醫藥

羅氏婦科
時時顧護陰分

/ 羅頌平

 嶺南羅氏婦科發源於清末,創始人是羅棣華,第二代傳人為羅元愷,至今已傳至第四代。以羅元愷為代表的嶺南羅氏婦科流派不僅在嶺南醫學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中醫婦科流派中亦具有代表性和學術號召力。

 羅元愷教授廣泛涉獵中醫醫著,尊古而不泥古,善於變通和創新。他提出腎-天癸-沖任-胞宮是[……]

Read more

傳統醫藥

分清虛實 好降火

文/李典鴻
 近日,一位50多歲的女士來門診就診,訴說近期周身不適,尤其感到腳涼,就是夏天也要穿厚襪子才行,近幾天天氣轉冷,就更加感覺下肢冰涼,同時又有心煩心悸、睡眠不好、容易上火等問題,隨便吃點熱性食物都會口乾。她提出這樣的疑問:我經常容易上火,下肢又冷是怎麼回事,是得了什麼怪病嗎?
 其實,這不是什[……]

Read more

傳統醫藥

中醫八招提高免疫力

 中醫有句名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有我們身體裡陰陽平衡了,正氣才能好好的存在人體內。那麼如何保證身體陰陽平衡呢?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鄒夢穎告訴大家,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注意
文/莫鵬
順應天時

 日常生活中要隨著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調整起居生活。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原則,調理[……]

Read more

傳統醫藥

嬌弱的肺怎麼呵護

文/洪波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了每個人的神經,等到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做的是什麼?吃火鍋,買衣服,看電影……除了「報復性消費」以外,相信更多人會選擇健康和養生。因為這次疫情讓大家發現,原來肺部那麼嬌弱,對肺也就有了更多的關注。
男女老幼都要養肺
 肺有保護臟腑、抵禦外邪、統領一身之氣的作用,而同時「肺為嬌臟」[……]

Read more

傳統醫藥

中藥小炒不能少

文/劉小平
 20世紀後半葉,中藥飲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些中醫院的中藥加工炮製室隨之逐漸消聲匿跡。平心而論,飲片廠的出現使大部分中藥用現代機器統一加工炮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飲片品質,降低了加工成本,提升了飲片生產的規範化,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但在這種進步的背後,如當歸等中藥的一些炮製品臨床使用[……]

Read more

傳統醫藥

入伏啦!三伏貼該怎麼貼

文/陸靜 雷春香
三伏貼有哪些功效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張智龍主任醫師說,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將辛溫祛寒藥物貼在背部不同穴位,可輔助治療一些慢性病,減輕疾病發作的症狀,這就是傳統的中醫療法三伏貼。
 張智龍說,三伏穴位敷貼療法又稱「冬病夏治」療法,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春夏養陽」的養生[……]

Read more

傳統醫藥

流感強勢來襲 對證用藥很關鍵

文/盧幼然
  2020年1月初,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的流感疫情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的流感季很有可能是近幾十年來最嚴重之一。面對流感強勢來襲,中醫有什麼好辦法嗎?
  不同於普通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典型的臨床症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症狀。中國大陸北方常發[……]

Read more

傳統醫藥

立夏養生養心氣

文/李麗 李寶華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該如何養生呢?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養生堂建議,立夏要使體內的陽氣自然得到宣散,以此養心氣,為秋冬季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