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器有助大腦開發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要聞
(本報訊)法國和加拿大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觀測大提琴初學者的大腦活動,發現了重要的變化。法國《歐洲時報》報導稱,演奏樂器對大腦是一項挑戰,因為聽覺必須與精准觸覺關聯。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大腦由此產生的變化。法國諾曼第-卡昂大學神經心理學研 究 專 家 普 拉 特 爾 (Hervé Platel)表示,這是科研人員第一次觀察考量音樂初學者的大腦活動。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人員的分析目標是用樂器再現聲音時,操作者大腦區域的變化。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巴黎音樂學院-愛樂樂團研 究 專 案 協 調 員 沃 爾 曼(Indiana Wollman) 解 釋 說 ,“我們選擇了大提琴,因為絃樂器的手法對所產生的音符有更持續和精細的影響。
這使我們能夠精確分析整合手勢和聲音的大腦機制,這種 協 調 運 作 是 演 奏 的 核心”。在法國學者卡爾龐捷(Thibaut Carpentier) 的 幫 助下,研究人員開發了微型非磁性儀器,可用於核磁共振觀測。然後,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13名志願者參加了此項研究。科學家觀測他們在三個時段的大腦活動:第一次聽大提琴演奏示範樂章,在學習一周和四周後自行演奏這段樂章。在第一次聽示範樂時,志願者大腦中的聽覺和運動前區被啟動。在學習過程中,其他運動區域也參與進來,存儲音樂記憶的海馬體發揮作用。經過訓練,志願者聽覺和運動區域之間的連接程度增加,其手臂、手指的精細運動技能與聽力之間的聯繫更加協調。
報導指出,一篇發表於2011年關於神經認知測試的論文,將60歲至83歲的老人分為三組,分別是:有至少10年的樂器經驗者(22位)、1至9年的樂器經驗者(27位),以及無樂器經驗者(21位)。樂器主要為鋼琴,這三組的年齡、教育程度和運動量都相
當。與從不彈奏樂器者相比,有至少10年樂器經驗者的非語言記憶(即視覺記憶)、命名能力、思緒流暢力和執行力都明顯較好。但這項研究只能顯示豐富的樂器經驗與較佳的認知功能有關聯,並不能直接證實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最近20年來,諸多
研究發現彈奏樂器動用腦細胞更多,除了預防失智症之外,也用於中風、帕金森綜合征和失智症等的複健治療,因此學習樂器啟發智力永遠不會“太晚”。
美國西北大學聽覺神經科學專家克勞斯(Nina Kraus)教授在論述一項相關研究時認為:“閱讀需要有良好的工作記憶力,以及消除話語歧義、並把聲音和意義聯繫起來的能力。而上述能力都在投入地演奏樂器時得到了真正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