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抱怨越糟糕?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身心健康
文/羅近月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生活中形容抱怨的俗語,比如「越抱怨,越糟糕」、「再怎麼抱怨,也於事無補」、「若是你為錯過的星星哭泣,你最終也會錯過太陽」。抱怨真的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嗎?又為什麼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糟糕呢?抱怨無法完成對創傷的哀悼當我們抱怨的時候,大多內心有一個未完成情
結,會感到心理不平衡,有明顯的情緒反應,似乎被傷到了。比如祥林嫂在說自己孩子被狼吃了時,可能有這樣的一些不同表達內容:我的孩子是被狼吃的,這是一場意外,不是我當娘的過錯;我的孩子死了,我沒有照顧他,我有罪,所以我也沒有理由過好的生活;我的生活本來不是這樣糟糕的,因為孩子被吃了,所以才變得這樣;你們顯擺什麼,若是我的孩子在,我也可能跟你一樣幸福。這裡的每一項表達內容,都是一個可能完成她創傷哀悼的一個入口。就好像醫生處理傷口一樣,首先我們要看到創傷在那裡,為什麼祥林嫂需要不斷地抱怨,同樣是一句話,她的內心未完成情結在哪裡,然後允許她待在失去孩子的昏天黑地的情緒裡,允許她去逃避,也允許她去正視,再幫助她走得更深一些,幫助她跟自己對話,跟已離開的孩子對話,這樣她就可以完成對創傷的哀悼。大多數人在面對朋友時,失去小孩和失去老公一樣,很大程度上會讓當事人覺得這是一件羞恥的事情。若是被安撫,當事人會覺得自己活該這樣,別人生活好好的,本來沒心情來懂你。若是朋友建議自己放下,當事人可能會想,你還不夠瞭解我的,所以我越要跟你講明白。過一段時間朋友也會說你怎麼還想,當事人也覺得這樣想是可恥的,每每想起,也責怪自己沒有做好。這樣,創傷依然存在,但問題卻變得更複雜。重複的抱怨固化問題思維不斷抱怨也等同於重複訓練,若我們重複述說同樣觀點的事情,就會不斷固化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同時加深對的角色認同,比如越來越覺得自己像一個怨婦,或者從別人眼觀看就像一個怨婦。心理研究表明,重複訓練,也會改變腦的機能。在《正念的心理治療師》一書中寫到:我們有機會通過審視心智如何通過心理訓練過程改變大腦結構,並形成更完整的神經迴路。正是通過這種途徑,受過訓練的心智可以對大腦進行重組。我們曾經使用覺察的力量,通過特定的注意聚焦方式塑造了能量和資訊之流。出現這種流動之後,心理調節的進程通過啟動神經關聯的特定模式,增加了大腦關聯的結構性改變,推動大腦神經元的傳導。重複的抱怨,讓我們看問題時,會維持特定的思維角度。比如,遇到事情,我總是會覺得要搞砸?我覺得我生活不好,都是他的原因,都是因為發生了這些事?這個世界不公平,所有人都不是要真心對我好?這樣,生活就更多會為了順應思維而證明這些不好的部分,人們就步入了越使勁抱怨,生活越糟糕的怪圈。抱怨失去了時間和機會成本在大多數人抱怨的背後,都有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就像前面講到祥林嫂,她一開始就主動告訴別人有問題,就希望別人不要去提她的問題。或者若是提的時候,能看到她有自我覺察的份上,而同情她遭遇的不公平對待,進而放過要她改變的期待。不管別人怎麼安慰你,若是內心有放不過自己的部分,也終究不會自然消失。只是,花在抱怨上的時間和浪費的機會,是不會回來了。當我們沒有積累到新的正面故事時,我們只能退回來繼續講受傷害的故事,越講越習慣,也就越放不開這些害人的故事。
改變自己的抱怨模式,和進行任何一項不熟悉的訓練都是一樣,一開始很難,直到有了一些小收穫,就會激勵自己一步步走下去。至少自己知道,若是下面是深不見底的崖,幸好我們沒有繼續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