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最需要的是關懷

身心健康

文/紀小龍
生老病死,人概莫能外。雖然生的方式大致相同,但死的方式千差萬別。人對於自身會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離開人世這一切身之事,是否真的不能預料和掌控,只能聽天由命呢?臨終期是指疾病末期。目前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對臨終期的標準還不一致。日本為預計只能存活2~6個月的病人,美國定為6個月以內,英國定為1年以內,中國則將存活3個月內的病人視為臨終期。雖然誰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自然規律,但當每個活生生的人直接面對死亡的時候,卻並不都能理智、正確對待。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減
輕痛苦、安度餘生?醫生、患者及親屬三方面都有一些認識誤區,有必要提出來與大家商討。患者努力擺脫恐懼臨終期的患者最突出的表現是恐懼。一是對生命消失的恐懼,死亡就等於「我」在人世間的消失;二是失落的恐懼,死亡後「我」原本擁有的一切也
將永遠失去;三是分離的恐懼,對依附、依戀、捨不得放下的人和物的永遠告別;四是對死亡前肉體痛苦的恐懼。其次是對未了心願的遺憾,滿心期望能有轉機,盼望能有明天,渴望醫務人員回天有術。對於臨終期的人來說,任何多餘的話聽起來都是蒼白無力的。唯一可行的是誘導病人從恐懼、遺憾、憤怒、焦慮、牽掛等困境中擺脫出來,讓其客觀對待生命消失。醫生不言放棄對待臨終期的病人,醫生最容易犯的錯是放棄。醫生一旦確定患者為「不治之症」,多持消極被動的態度,並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可治」病人那兒去了。殊不知,人的生命具有雙重性,即脆弱性和堅韌性。雖然許多疾病到了晚期難以治癒,生命之光可以隨時熄滅,但同時,生命的堅韌性也是不可忽視的。筆者在平時工作中有意觀察了一些高齡老人的器官,都能不同程度地發現一些新生的細胞處於活躍階段。由此可見,人到老年時細胞並沒有真正老化,而只是部分細胞功能減退或低下而已。事實上,臨床上也能見到大量臨終期病人,原以為將熄的生命之火又重燃了。因此,對於每一位臨終期病人來說,醫生要不言放棄,盡可能控制病症,減少患者痛苦。親屬最需要理智與關懷當一個原本活生生的人就要離開人世時,親屬都難以接受,尤其剛得知親人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永遠離開的時候,他們常有許多不理智、不現實和不接受的表現。輕的是與醫護人員發生抵觸,重的甚至會有激烈的舉動。其結果,不但不利於患者臨終期的醫療處理,反而更增加了患者臨終期的痛苦、煩惱,甚至加劇病情的惡化。在臨床上,遇到最多的是親屬不能面對親人臨終的現實,對於醫學一知半解便指手畫腳,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甚至認為會出現奇跡、可以有「靈丹妙藥」起死回生。其實,臨終期的病人更需要的是理智對待和關懷,這時的親屬,唯有與病人、醫生共同配合,以良好的態度、語言、表情和
行為去影響和改變患者的心情,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出對病人有利的環境,才是最恰當的。當死亡不可避免降臨時,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得到一份安寧和親屬的陪伴。親屬都要儘量給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刻。人在臨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於肉體上的痛苦。可見,臨終期的保健核心是在控制和減輕患者身體痛苦的同時,做好臨終患者的心理關懷。使病人能在有限的日子裡,在人生的最後歲月中,在充滿人性溫情的氛圍中,安詳、寧靜、無痛苦、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身心健康
睡得香 讓自己有個好心情

近日,有幾個朋友諮詢失眠的問題。失眠讓他們感到很痛苦,晚上睡不著,白天沒精神,不想做事情,對以前喜歡 …

Uncategorized
過度虛榮會加重自卑

文/高嘉悅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虛榮心,自卑的人同樣如此。自卑的人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自 …

身心健康
冥想讓人更聰明

隨著大腦掃描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發現,正念冥想可以實實在在地改變大腦,給我們帶來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