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 惕 暴 力 的 心 魔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身心健康
文/禾刀
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在許多人的腦海裡,20世紀堪稱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世紀。人們之所以對20世紀最為刻骨銘心,既因「二戰」離今天更近,也因20世紀的戰爭死亡絕對人數較多。不過,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和科普作家斯蒂芬‧
平克(StevenPinker)指出, 「部落間戰事的死亡率比20世紀的戰爭和大屠殺要高出9倍」。在新近出版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什麼會減少》(中信出版社)一書中,作者平克明確指出, 「我們這個時代的殘酷和暴力更少,更加和平」。書中,平克整合了歷史學、人類學、社會生物學、演化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融合了日常統計資料和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勾勒出了人類歷史中暴力逐步減少的發展路線圖。平克關注的暴力主要是對待知覺生物的暴力行為,即謀殺、襲擊、強暴、搶劫和綁架,施暴者包括個人、群體和組織。組織暴力涵蓋了戰爭、種族滅絕、刑罰與死刑以及人為造成的饑荒。既然暴力呈下降趨勢,問題自然而來:暴力因何而來,又因何下降?平克通過梳理比較暴力產生的複雜成因,得出導致暴力的「五個心魔」為:捕食或工具性暴力、支配慾、復仇心、虐待狂和意識形態。不難看出,在「五個心魔」中,前四個偏向個體,意識形態則主要表現在集體。到底是個體還是集體的暴力危害程度更大,很難單純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深處隱藏的善與惡,極可能是左右暴力的源頭之一。至於這種善與惡的最終走向,往往又取決於現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平克認為,當善的力量佔據上風,哪怕只是超出一點點,也極可能對惡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實際上,在暴力氾濫的年代裡,大多數人對惡行不以為然,甚至不乏推波助瀾者。魯迅筆下「人血饅頭」的故事即是典型案例。直到今天,崇尚暴力的現象依然常見於我們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稍稍值得慶倖的是,在人類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善念如星星之火最終燎原。平克將人類心底善念的「星星之火」歸結為「四位善良天使」:移情,特別是同情意義上的移情;對利弊預判後形成的自制;千百年來形成的道德感;超脫有限視角的理性。人類得以懷著善念並走上揚善的光明大道,關鍵在於「五種歷史力量」的作用:一是壟斷暴力現象的國家的出現;二是商業的逐步繁榮;三是女性化現象的加強;四是世界主義力量;五是理性的滾梯。進一步分析平克所總結的這「五種歷史力量」,我們興許還可發現,這些力量總體上又呈現出這樣的趨勢,即個體力量逐漸納入機制,私權特別是處於傳統權利低谷的群體地位得到提升。湯瑪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指出,全球化正在衝破重重障礙,讓世界變得更「平」。某種意義上,暴力現象的遞減,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人類各種權利變「平」的趨勢。比如黑人、婦女、兒童、少數族裔等權利地位的提升,大大中和了滋生暴力的土壤。當然,這種「平權」現象與原始社會的「平均主義」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體現在權利平等,後者僅偏重於利益分享。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儘管有啟蒙運動和人道主義等因素推動了文明的進程,儘管人性「骨子裡」並不乏善良的種子,但暴力的減少並非因純粹的道德力量提升,而是體現在各階層權利地位日趨平等。我們也許可以說,均衡種種權利的努力實際就是在減少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