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人學調心智慧

身心健康

文/高陽
源頭活水助成長宋代詩人朱熹《觀書有感》中寫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書讀得越多,道理越明。有活水才有清池,新的思想、觀念會讓人更加清醒、睿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會面臨不同的困難和挑戰。通常來講,相對穩定的時空環境下,人們現有觀念和價值系統與周圍環境相適應。可一旦發生變化,原有系統還保持不變的話,就會出現諸多矛盾。此時,亟需借助新觀念、新方法來調節固有知識觀念體系,以適應變化。讀書階段我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進入職場後,更不能停止學習。面對新的問題,要及時通過各種管道尋找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式,不能讓困難堆著不處理。例如,進入職場後都要保持「空杯心態」,假如中止學習,就會在自我滿足中與其他同事拉開距離,甚至被淘汰。難得糊塗避衝突一句「難得糊塗」成為傳世名言,這句清代文學家鄭板橋對自己為官之道和人生之路的自嘲,引發了無數古今人的共鳴。它告誡世人,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糊塗」一下,既能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還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糊塗」本是個貶義詞,形容人腦子不靈活,但是用在調節心態方面, 「糊塗」卻能成為你面對周遭境況的「保護膜」。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趨利避害機制—關注他人的短處,忽略自己的問題。通常,人們會對他人的短處感到反感和厭惡,這可能帶來衝突和不快,甚至危及自己的利益。偶爾「糊塗」一下,能夠讓你處亂不驚,遇煩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緊張事件。因此,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不必過分在意;工作中的名利地位,也不必過分苛求。寬容他人,忽略錯誤,這樣才會把自己引到好的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遇事都「糊塗」處理,若事件會帶來嚴重後果或不良影響,則應堅決嚴肅處理。比如,公司財務賬頭少了1塊錢,看似是小事,但卻可能讓客戶認為公司的專業水準不過關,那就是大事了。勞逸有度保活力俗語說: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唐代名醫孫思邈也曾說: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些箴言意在提醒世人, 勞動要掌握適度, 不可太過。起居有節, 方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健康的體魄。按照心理學的解釋,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天24小時,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工作,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時也不過十幾分鐘,隨後逐漸分散。工作過久容易出現反應遲鈍、頭昏腦漲、疲勞等狀況。慢性疲勞會讓你的靈感、思維「枯竭」,失去對工作和學習的熱情,產生恐慌症、焦慮症、抑鬱症、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心理疾病,甚至增加腫瘤、猝死風險。西漢《禮記》有言「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工作生活安排得當,這樣才有高質高效的人生。因此,做任何事情,不要老想著「畢其功於一役」,要注意勞逸結合,給大腦一段放空和反思的時間,像爬山一樣,徐徐前行,不要急於登頂。也許,就在你看完電影、運動過後、旅行歸來,新的想法和靈感已開始生根發芽。志在千里心不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當時,年過半百的曹操發出壯志未酬的感慨,即便是對今人也有振聾發聵之力。很多人認為,老人再談志向,是不是有點兒晚了。事實上,「志向」可以擺脫生理的束縛。現代醫學表明,人腦具有可塑性,人的認知功能保持高度活躍,實現健康衰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擁有夢想和志向的人,情緒會更加積極,目標更明確,行動能力更強,對抗挫折和困難的能動性更強。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即便是人到暮年,建議老年人的心態也不要老,要不服老,勇敢追逐夢想。不要老想著生命的終結,衰老和死亡遲早要來,再擔憂也沒有用。儘管按照你的所思所想,大膽規劃,不必糾結,活出精彩。歸園田居獲自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美景不知讓多少人魂牽夢縈。這為自由安於清貧,為美景隱居山野,讓人擁有真正的寧靜之心。人是環境的產物,周遭的環境往往對人的心理影響非常大。現代生活充滿規則和偽裝,人們被固定在一個位置上扮演著某種角色。在公眾場合,人們十分在乎自己的言談舉止,從而導致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長期呆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會變得行為麻木,思想僵化。人類是自然之子,自然風景本身對人有一種吸引力,擺脫社會角色後,人天生的好奇心就會啟動,大自然的新鮮刺激會讓心情愉悅,也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內心就會放鬆很多。「歸園田居」未必是要我們遠離世事,只是要學會適時調節。當遭遇情感難題或事業不順時,不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一個陌生的自然環境,和家人一起漫步在花海,到鄉間去採摘果實,也許就在不經意間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也讓心靈重獲自由。隨遇而安減煩惱清代劉獻廷的《廣陽雜記》中有一句話: 「隨寓而安,斯真隱矣。」指人若能順應環境,那麼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滿足。《論語》中的「既來之,則安之」也有類似的寓意。心理學上的「隨遇而安」屬於心理防衛機制中的一種,叫「合理化」,即合理地、積極地解釋那些已經發生但不如人意的事情,看似「阿Q」,卻能夠培養自己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遇事總能滿足,煩惱減少。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都會不期而至,我們所處的環境也並非一成不變,很多事情並不能提前預見和左右。讀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選擇了一個不甚理想的工作,或是跟隨家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面對這些,一方面,要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在人生規劃中保留一定的彈性和空間,這樣一旦發生變化,也不會導致太大心理波動。另一方面,發生突如其來的變故,也不要怨天尤人,這只會徒增苦惱,倒不如因勢利導,適應環境,從中發掘不一樣的樂趣。

身心健康
睡得香 讓自己有個好心情

近日,有幾個朋友諮詢失眠的問題。失眠讓他們感到很痛苦,晚上睡不著,白天沒精神,不想做事情,對以前喜歡 …

Uncategorized
過度虛榮會加重自卑

文/高嘉悅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虛榮心,自卑的人同樣如此。自卑的人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自 …

身心健康
冥想讓人更聰明

隨著大腦掃描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發現,正念冥想可以實實在在地改變大腦,給我們帶來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