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也是病“忍”不是辦法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工商新聞
古有關雲長刮骨療毒,令眾人稱讚。國人對於疼痛長期以來形成的認識是“忍痛為美”,殊不知現代醫學中,早已將疼痛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征,而且有些慢性疼痛(如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等)本身就是一種疾病。疼痛看似簡單,實則與我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瞭解疼痛、遠離疼痛,對於健康中國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
哪些痛最適合看疼痛科
1979年,國際疼痛學會把疼痛定義為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
那麼,哪些疼痛可以到疼痛科就診呢?
1.原因及科室歸屬不清的疼痛不少疼痛患者經過長時間的檢查,也查不出引起疼痛的原因,不知道該看哪個科。這類患者經過疼痛科醫生的檢查,包括診斷性治療,絕大部分是可以找到原因,採取對因治療的。比如有的患者腿疼,就掛骨科,骨科醫生建議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又建議去理療科,最後也沒找出是什麼毛病,這種情況就要考慮疼痛科。也有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有疼痛科這個科室,查不出病因,就只能忍痛。
2.科室歸屬清楚,但無特效治療方法的疼痛
這種情況常見於帶狀皰疹後疼痛、幻肢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痛等。像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儘管皮膚疾患好了,但頑固性疼痛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時可到疼痛科去治療,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3.無手術指征的頸、肩、腰、腿痛頸、肩、腰、腿這四個部位經常會在運動過程中發生勞損,而勞損早期並沒有明顯的骨骼和肌肉改變,僅表現為疼痛。這些疼痛如果在其他科室治療,醫生可能給開一些止疼片,囑咐加強鍛煉等。但到疼痛科治療,醫生可能會給患者提供更多的止痛手段。
如果關節非常疼,去了很多醫院都說問題不大,止痛藥吃了就好,不吃就疼,建議到疼痛科進行除服藥以外的綜合治療。事實上,把疼痛的問題解決了,骨關節疼痛部位的血液迴圈就會好起來,對關節本身也有好處。另有一些脊柱、四肢的疼痛,如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患者不願意接受手術或沒有手術適應證,單純服藥又療效不好,也應該儘早到疼痛科治療。
4.某些慢性非化膿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胸肋關節軟骨炎、痛風等。
5.神經源性疼痛
如中樞性痛、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症、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等。
6.癌性痛
在治療癌症過程中,患者決不能放棄或輕視對疼痛的治療。一般來說,癌症本身對人體的消耗是個慢性過程,一旦出現嚴重的癌性疼痛,這種惡性疼痛刺激對人體的損害比癌症本身還嚴重,甚至可以迅速把人體摧垮。很多醫學研究表明,治療癌痛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命。
最不該忽視的五種痛
慢性疼痛給人們的身心帶來傷害,讓生活品質下降,但由於它發生緩慢,很容易被人們忽視,或者覺得忍忍就過去了,這是最大的誤區。慢性疼痛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別把小病拖成大病。下面這五種疼痛應該引起重視。
慢性頭疼
對於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疼,大家感覺難忍,都會立刻去醫院檢查。然而對於慢性頭疼,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是小毛病。也有很多患者經過X線、CT甚至核磁共振等檢查無異常,也就不理會了。其實,對於持續1個月以上的慢性頭疼,必須積極治療。
慢性頭疼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導致心煩、失眠等,還會降低身體抵抗力、機體反應性及應急能力,甚至影響人體多系統臟器機能。《世界衛生組織藍皮書》指出,控制好偏頭痛,能使全球GDP上升兩三個百分點。可見,頭疼還是能影響國計民生的大事。
頸肩部僵疼
脖子和肩膀僵硬或者疼痛,一般是頸肩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注意活動造成的。現在人們往往在電腦前坐一天,缺少活動,天天手機不離手,總是低頭看手機,司機等人群也會經常出現脖子和肩膀僵硬。如果不及早干預,等到出現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或者骨質增生壓迫神經血管,出現嚴重的神經痛、頭暈以及行動障礙時,可能就需要開刀手術來解決,甚至有時候手術也無濟於事。值得注意的是,頸肩部疼痛可能不只是頸椎問題,心臟的神經反射區也可投射到頸肩。因此,頸椎疼痛也要積極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慢性腰疼
慢性腰疼最常見的疾病是腰肌勞損,大多數人對它的態度是拖著不治。
腰肌勞損是人人皆知的一種腰部疾病,主要由兩種原因引起,一種是急性腰部扭傷後,未能及時、合理地治療,從而形成了慢性腰肌創傷性瘢痕及粘連,減弱了腰肌的力量,從而產生腰痛。另一種是長期、積累性的腰部微小創傷所造成,如一些長期處於坐位工作,經常在非生理位置下操作的修理工,以及長期固定姿勢工作的鐘錶工、打字員等。此外,一些需要彎腰的勞動者如果平時不注意體位和加強腰背肌鍛煉,均有可能造成腰部的積累性損傷,形成腰肌勞損。
長期的腰痛,最終會導致脊柱穩定系統功能失調,脊柱變形加速,後期可能發展成為神經不可逆的嚴重卡壓,導致不能忍受的腰痛和下肢的放射痛,甚至影響到大小便功能和喪失一部分或全部行動能力。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表現多樣,但多為自發痛或誘發痛,發作時常有針刺、刀割、燒灼、蟲咬的感覺,輕微觸碰、風吹、接觸衣服或溫度的微小變化都可能誘發疼痛,痛起來讓人“生不如死”。如果積極治療,大部分後遺神經痛會逐漸改善。但如果不予以重視,待帶狀皰疹的疼痛惡性循環累及和侵蝕脊髓背根神經節甚至脊髓背角,就可能遺留非常頑固而劇烈的神經痛。長期劇痛可導致抑鬱、躁狂等精神心理疾病,使患者逐步進入“疼痛—自我緊張和生活能力喪失—疼痛加重”的惡性循環。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痛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痛如果未引起足夠重視,任其發展,後期神經病變就會進一步惡化,出現神經病理性疼痛。這意味著患者保護性感覺功能異常,一些重度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伴有嚴重的感覺缺失,甚至可能導致抑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另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足部潰瘍高危患者有可能導致壞疽甚至截肢。
疼痛治療誤區要避免
誤區一:疼痛是症狀,忍忍就過去了。
急性疼痛是症狀,會隨著原發病的治癒而消失。但超過1個月的疼痛就屬於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長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療的病人,容易出現因疼痛導致的病理性交感神經功能紊亂,並發展為難治性疼痛。
誤區二:止痛藥有副作用,少吃點不太痛就行。
止痛藥是有副作用,但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可以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儘量減少其副作用,總體是利大於弊。堅持不吃止痛藥或者鎮痛不全的患者,慢性疼痛本身就會導致機體功能障礙及對精神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最終形成難治性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誤區三:癌痛能忍就忍,忍不住再吃藥。
癌痛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身體代謝和機體免疫力,若不及時治療,容易耽誤病情,影響腫瘤的治療。選擇理想的止痛藥並合理使用,90%以上疼痛患者可以達到無痛,這對於患者配合原發病腫瘤的治療也至關重要。
誤區四:癌症病人過早使用強效的鎮痛藥,以後會無藥可用。
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事實上,如果病人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導致病理性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加速腫瘤的發展,同時出現疼痛耐受性下降,如此往復,惡性循環。
正常使用鎮痛藥物,耐藥發生率較低。相反,疼痛發作時再用藥,患者短期內大量使用鎮痛藥物會更容易引起耐藥性。癌痛作為一種疾病,應及早使用鎮痛藥,將癌痛控制在萌芽狀態,避免形成難治性疼痛。鎮痛藥使用越早,劑量越小,效果越好。誤區五:癌症疼痛厲害時,就注射杜冷丁。
世界衛生組織把杜冷丁(呱替啶)列為癌症疼痛治療不推薦使用藥物。杜冷丁的鎮痛作用強度僅為嗎啡的1/10,其代謝產物的清除半衰期長,完全排出機體大約需要13個小時,且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與腎毒性。
研究顯示,長期使用杜冷丁止痛,患者容易成癮,短時間“脈衝式大劑量”給藥容易產生耐藥性。盡可能使用平穩的給藥方式,如緩釋劑(緩釋片/膠囊);若無法口服給藥,可考慮採用靜脈泵給藥或者硬膜外及鞘內給藥。
向醫生描述疼痛,您會嗎
疼痛是人的主觀感覺,因人而異,疼痛的感覺是通過神經末梢上的痛覺感受器產生的。當這個感受器受到刺激後,會通過脊髓將信號傳輸到大腦,人就會產生痛感。刺激可來自外界作用於體表,如外物打擊或極端溫度的接觸,這種感覺定位準確,通過游離神經末梢經特定神經通路上傳腦部。刺激也可起自體內,經內臟神經的傳入部分上傳,其定位較模糊。在成人,疼痛還常由於心理原因引起,而無明顯直接的物質原因。
疼痛往往是身體健康的報警信號。因此,當因為疼痛就醫時,應該知道如何向醫生描述疼痛,尤其是在網上諮詢時,描述不清會造成醫生判斷錯誤。描述疼痛時,一定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疼痛部位哪裡感到疼痛?哪裡疼痛最明顯?是否伴隨其他部位的疼痛?疼痛部位是否遊移不定?
疼痛性質多用一些生動的字眼來形容你的痛,比如“像針紮一樣疼”“像雷聲一樣由遠到近,隱隱作痛”等。是持續痛,還是間歇痛?如果是間歇痛,多長時間發作一次?一天中什麼時間感到最痛?
疼痛程度是輕度、中度、重度痛,還是嚴重痛?目前,常用數字評分法(NRS)將疼痛分為0~10級。其中,0~3級為輕度疼痛,4~6級為中度疼痛,7~10級為重度疼痛。一般以是否影響睡眠來區分疼痛的程度,如疼痛不影響睡眠則為輕度疼痛,如果已經影響到睡眠則為中度疼痛,如果痛得根本無法睡眠,那就是重度疼痛了。
疼痛史及家族病史告訴醫生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疼痛的,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最好描述某一次疼痛發作時的情況。也要告訴醫生從開始到現在,疼痛的情形是否改變,程度的增減或者區域的擴散等。另外,家族中是否有其他人有過疼痛或與疼痛有關的問題。
影響因素敘述疼痛發生的誘發及加重或緩解因素,例如是否受傷、有無過度勞累史等;晚上睡覺期間疼痛是加重還是緩解;是不是活動時加劇,休息後緩解等。
伴隨症狀說明除了疼痛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伴隨症狀,例如肩部、頸部疼痛時,是否伴有上肢或下肢的麻木,有無噁心、頭暈、視物不清等症狀。
治療史向醫生介紹是否對疼痛進行過治療。如治療過,說明都做過哪些檢查及治療,以及曾經使用鎮痛藥的情況及療效。
特別要注意的是,對疼痛程度的診斷應該依據自我感覺,而不是醫生認為“應該是怎樣的程度”。只有詳細、準確地向醫生描述疼痛,醫生才能更快速地確定疼痛的原因,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服止痛藥常犯五種錯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常用非處方止痛藥主要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許多人因為這些藥無需處方就可買到,所以認為它們是完全安全的,這是大錯特錯的。下面給大家總結服用非處方止痛藥時常犯的5個錯誤。
第一,稍有疼痛就服藥。
如果是輕度疼痛,可優先選擇非藥物療法如熱敷和冷敷等。雖然疼痛早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有助於緩解不適,但若服藥時間超過2~3天,反而會延緩組織癒合。
第二,認為長期用藥才有副作用。
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會增加心臟病、胃腸出血和中風風險。人在服用止痛藥的第一周內,這些風險就會激增,尤其是那些長期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的患者。此外,2013年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超過推薦劑量服用止痛藥幾天內,就會造成嚴重肝損傷,甚至死亡。因此,止痛藥的最佳服用方法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裡服用最低有效劑量。
第三,備孕時擅自用藥。
研究表明,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會顯著抑制其排卵功能。2015年一項研究發現,服用萘普生僅10天后,就有75%的女性參與者出現排卵功能異常。非甾體類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的釋放,它在排卵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第四,服藥預防受傷。
在某種程度上,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能鼓勵有輕傷的人堅持鍛煉,也有助減輕理療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經常服藥,或把它作為一種預防受傷的手段,則會加重原有損傷,因為疼痛是身體警示受傷的一種安全機制。從事耐力訓練的運動員如果服藥,需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可能損傷腎臟。
第五,與抗抑鬱藥同時服用。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臨床發現有相當比例的成年抑鬱症患者也會有慢性疼痛,他們需要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來解決疼痛。2015年一項研究發現,同時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常見的抗抑鬱藥物會增加服藥者腦出血的風險。因此,經常服藥的抑鬱症患者需要定期諮詢醫生。
對付疼痛有哪些手段
疼痛科治療疼痛,就像兩軍對壘,我軍要攻克敵人的陣地,需要採用海陸空立體綜合攻擊才能保證最終勝利。
如果面對一般性疼痛,就像敵人的步兵和普通陣地,我們使用疼痛科常規武器就可以解決。
疼痛科常用的方法包括:
1.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鎮痛藥、激素類藥物、抗抑鬱藥物等。根據疼痛類型選擇恰當類型的藥物、給藥方式或者聯合用藥,可以改善症狀,消除炎症,調節情緒,從而幫助病人恢復自身機能,達到康復的目的。
2.心理治療:慢性疼痛常常合併心理因素,進行認知療法及心理疏導,可以客觀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產生合理的療效預期,更好地配合治療,往往能產生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3.物理治療:包括熱療、冷敷、中頻電療、衝擊波及手法按摩等。由於治療沒有侵襲性,安全性相對高,病人的接受度也高,很多早中期的慢性疼痛通過此種方法可治癒。
如果病情較重,就像敵人使用了裝甲車、坦克,也建造了堅固的堡壘,疼痛控制就變得困難起來了。我們就要使用精確制導和威力更大的武器來摧毀敵人的防禦。
1.神經阻滯:神經阻滯是疼痛醫學中最常用的診療手段之一。專業醫生將藥物注射到患者病變或病變相關部位的神經周圍,其中的局麻藥可阻斷傷害性刺激的神經傳遞,使神經處於半休眠狀態,從而啟動神經系統內部及其支配區域積極的自我調整和修復,再加上其中的一些神經營養藥物和少量糖皮質激素的作用,可達到消除炎症,加速營養修復治療的目的。該治療具有微創、用藥少等特點,可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療效。
2.神經射頻:分為射頻熱凝和脈衝射頻兩種模式。射頻熱凝:利用高頻電流的持續輸出,產生高溫效應,破壞疼痛傳導通路,達到治療效果,具有微創、快速鎮痛等特點。適用於三叉神經痛、椎間盤源性腰痛或根性痛、頑固的軟組織疼痛以及晚期癌症痛神經毀損。
脈衝射頻:通過精准定位後,脈衝射頻儀脈衝電流在病灶部位的電磁場作用,可啟動脊髓抑制性神經傳遞減少疼痛信號的上傳,調整中樞神經系統中疼痛介質的釋放,使神經表面出現某些輕度變性改變,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適用於各種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調控,其優勢在於避免了損傷神經。
3.椎間孔鏡:是一個配備燈光的管子,從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後方進入椎間孔內,在安全工作三角區內實施手術操作。在內窺鏡直視下使用各類抓鉗摘除突出組織、鏡下去除骨質、射頻電極修復破損纖維環。該手術創傷小,皮膚上只有7毫米的微小切口,出血非常少, 是同類手術中對病人創傷最小、效果最好的椎間盤突出微創療法。
如果敵人更加頑固,藏得更深,我們就要使用核武器了。
脊髓電刺激術、鞘內嗎啡泵植入術屬於疼痛科使用較多的介入治療,通過體內植入技術,直接作用於脊髓和大腦,產生良好的局部和全身鎮痛效果。
脊髓電刺激術多用於其他方法治療無效、不能或不宜手術治療的頑固性心絞痛、腰背痛、四肢痛、肢體缺血性疾病等。目前常用於急性、亞急性帶狀皰疹的早期干預,預防後遺痛的發生。鞘內嗎啡泵植入術主要用於晚期癌痛或因為藥物毒性或鎮痛效果不滿意,而無法耐受傳統疼痛治療的頑固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