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活學活用有捷徑

傳統醫藥

文/霞芳

  《傷寒雜病論》是古代漢醫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其分為傷寒和雜病兩大部分,後人把傷寒部分專輯為《傷寒論》,主要以論述傷寒病為主,而《金匱要略》是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筆者在研習《傷寒雜病論》時,有一些體會和感悟,與同行分享。

精讀原文,弄通本義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繫實際的古代重要醫著,通過六經傳變、六經辨證來闡述疾病的診療方案。只有精讀原文,細細揣摩仲景對疾病最真實的認識,結合後世大家對《傷寒雜病論》的理解,才能加深對疾病本來面目的理解。

  如《傷寒雜病論》101條: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這條原文告訴我們小柴胡湯的運用原則。「柴胡證」按照張仲景96條所述就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而101條張仲景又加上「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言臨床凡是遇到柴胡證的一部分主症,只要屬於少陽病樞機不利的病機,即可投此方治療,而不必等待出現所有主症。所以,101條提出靈活運用方藥,弄清疾病的病機十分重要。

  就臨床而言,我們經常會遇到患者的某一症狀,似乎有點像古代醫家說的某一個證,但總會有一兩個症沒有完全符合,這時候,很多醫者會選擇忽視這一二症的存在。研讀《傷寒雜病論》後,筆者發現對於疾病而言,重在辨證論治。

參考名家,弄通醫理

  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人在繼承《傷寒雜病論》的過程中對其有所發揮,賦予了《傷寒雜病論》時代的印記,推動了傷寒學派的發展。囿於知識結構的局限及時代背景的不同,在精讀原文、理解本意的基礎上,並不能完全理解《傷寒雜病論》所涉及的醫理, 結合名家、大家對《傷寒雜病論》的注解和感悟, 可以幫助我們從側面進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理法方藥, 更好地應用於臨床。

  正如《傷寒雜病論》202條: 「陽明病, 口燥, 但欲飲水, 不欲咽者, 此必衄。」意思是陽明病熱在氣分的表現為大熱、大汗、大煩、大渴,脈洪大,若患者口燥欲飲,水含在口裡而不欲下嚥,為熱已入血分。這一點後世溫病學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就有「太陰溫病,舌絳而乾,法當渴,今反不渴者,熱在榮中也」,並指出對於熱在血分之證,可選犀角地黃湯加減。所以,對於《傷寒雜病論》中有些條文的理解,多參考後世著作至關重要。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當下,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方面的壓力以及周圍環境的惡化,各種疾病也隨之而來,如肺癌、結腸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率較前升高。所以,對疾病進行預防及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正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所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唯治肝也。」這條指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臟外,亦注意調治未病之臟腑。這條所論述的「治未病」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例如葉天士強調「先安未受邪之地」,指出邪熱在胃時,除用清熱益胃的石膏、知母外,還應加入鹹寒滋腎的阿膠、龜板,以防胃熱下陷於腎。

善於對比,獲得啟示

  《傷寒雜病論》中有很多病名,諸如「狐惑病」「百合病」「痙病」「曆節病」「虛勞病」等,這些病名雖然令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我們不能否定這類疾病的存在。我們要善於與現代疾病對比,找出共同特點,只有古今對比、辨證論治,以古代經驗方加減治今病,中醫才可以持續發展下去。

  就拿《金匱要略》所論述的「百合病」而言,其主要是指一種以精神恍惚不定、飲食和行動異常為特徵的病症,結合現代醫家的研究,多數認為其可能為神經衰弱症等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我們可以從「百合病」與「神經衰弱症」病因、病機、治則等方面找出相似之處,從而獲得啟示。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