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有所變有所不變(上)

傳統醫藥

文/董延齡

  在這個多變又多元化的大時代裡,宇宙間一切的事物都在隨時空轉移而改變,中醫是宇宙間事物的一種,也是中華民族歷代先聖先賢和疾病奮戰所得到的智慧結晶。在這樣變動劇烈的大環境下,它能不變嗎?但如變的太澈底,太西化了,它又不是中醫了,不是中醫,我們叫它什麼醫呢?我們當然可以叫它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但各國有各國的傳統醫學(如印度有印度的醫學,英國有同類療法,其他各民族也有他們的經驗療法),惟獨他們的療法,只有針對某病的治療方法,沒有理論指導,一種沒有理論指導的醫學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療法,不能稱為醫學,凡能稱為醫學者,必須具備二個基本要素: 「有理論、有實際」。前者是「實際運用」的指導方針,後者是「理論實踐」的基礎,二者一表一裡,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中醫是一套具有完整理論體系的醫學,它的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天人合一,榮衛氣血,經絡孔穴,四診辨證的基礎理論,雖然是一種古老的學說,但如果中醫捨棄了這套古老的理論基礎,中醫也就不成為中醫了。同樣的道理,西醫如果拿掉了解剖化驗,動物試驗,這套實驗室的基礎工作(理論),西醫也不叫西醫了。

 《內經》是中醫的總源頭,它那博大精深,深邃無涯的立論基礎,雖然顯得質樸,但可以說是一種紮根在宇宙、根源太虛中的醫學。就是老莊、牛頓再現也很難推翻它。因此,我認為現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醫學理論,比它更實際、更博大精深的。

  前面說過,在這個多變的大時代裡,人類隨著時代的浪潮,你想固步自封,逆勢、逆時而行可以嗎?淺見以為:要想使中醫跟得上時代,又不失去中醫的原貌,中醫的同道,應共同遵守「有所變,有所不變」二大原則。先談變的部份:

  其實這一部份我們的先聖先賢早就有深刻的認識。我們知道,中醫的最高原理,來自《易經》,易經又是宇宙萬事萬物生存進化的原頭、原理《見陳立夫先生孔孟學說論叢》,凡是對易經稍有研究者都知道,易經之「易」有三義:即變易(宇宙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動),不易(有一部份則是亙古不變的,如太陽稱恒星),簡易(如老子說,大道至簡)。吾人讀《內經》即領悟到,中醫是一套因時、因地、因人(包括保健與治病)制宜的醫學,如《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移精變氣論》、《異法方宜論》諸篇,無不在告訴我們,醫學是一種活的學問,是一種看狀況選擇運用的學問,不能食古不化,固步自封,更不是依賴解剖屍體可以了解的。在保健時,應視各人體質的需求、季節的變化有所不同;治病時,應視病人的病因、病性、病機、病位隨機變化;用藥時,應視藥性的寒、熱、溫、平(涼)、昇、降、浮、沉而定奪,處方時應謹遵理、法、方、藥、君、臣、佐、使的原則,隨證加減(見拙著《國醫董延齡開藥方》),切?時,須凝神、定志、心貫指下;更要體悟思、辨、分、合的邏輯運用(見拙文《中醫辨證新思維》);不能僅憑一張X光、幾張C.T斷層或MRI…或超音波…,就一直對準病灶攻擊或切除了事,須切實了解很多病是全身有病,局部表現。

  我們深入觀察,為何現在醫院越多,醫院越大,分科越細,病人越多的根本原因,有些西醫界人士,經常發出五大皆空,累死名醫的怨嘆,原因是現在西方醫學很多療法失去了方向,一個失去方向的醫學,它的診斷方法再新、治療方法進步、再快,也屬徒勞無功。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