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哪些藥哪些方管用

傳統醫藥

文/張聲生趙魯卿
夏日來臨,人們的飲食中開始增加了冷飲、宵夜、冰鎮水果等刺激腸胃的食物,腹瀉常常「找上門來」,一些人不小心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且反覆發作。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有何高招呢?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的疑難疾病。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升高。UC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裡急後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可有皮膚、黏膜、關節、眼、肝膽等腸外表現。中醫將本病歸屬為中醫「休息痢」、「久痢」和「腸澼」等範疇。本病多因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潔)、情志內傷、素體脾腎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氣滯、濕熱、血瘀、痰濁等。本病病位在大腸,涉及脾、肝、腎、肺諸臟。濕熱蘊腸、氣滯絡瘀為基本病機,脾虛失健為主要發病基礎,飲食不調常是主要發病誘因,季節交替時容易復發。本病活動期以標實為主,主要為濕熱蘊腸、氣血不調;緩解期屬本虛標實,主要為正虛邪戀、運化失健,且本虛多呈脾虛,亦有兼腎虧者。消化中心是國家醫學臨床重點專科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脾胃病重點學科,筆者結合科室學術傳承及個人的臨證經驗將中醫藥治療UC的策略總結如下。病證結合,分期論治活動期以清熱化濕,通利消導為主。該病活動期病機為濕熱蘊結腸道,與腸道氣血相搏結,氣滯血阻,脂絡受傷,腐敗化為膿血。大腸濕熱是主要病理因素,清熱化濕是治標之主要治法,常用清化濕熱藥物有黃連、黃芩、黃柏、苦參、土茯苓、秦皮、白頭翁、仙鶴草、穿心蓮、生苡仁、敗醬草、椿根皮、馬齒莧等。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稱本病為「滯下」,《證治匯補‧下竅門》言: 「滯下者,謂氣食滯於下焦,腸僻者,謂濕熱積於腸中,即今之痢疾也。曰無積不成痢,痢乃濕熱食積三者」。六腑以通為用,清熱祛濕的同時應配伍大黃、連翹、檳榔、焦神曲、雞內金等消積導滯之品,取「通因通用」之意。緩解期以健脾補腎,理氣除濕為主。該病緩解期病機為脾腎虧虛,濕邪伏留,客於腸絡,氣機失調。其中正氣不足為本,以脾虛失健為主。脾主運化,可加黨參、白朮、山藥、黃耆等健脾益氣藥以行運化而除生濕之源。病久傷及先天,可加菟絲子、益智仁、肉桂等補腎培土、溫煦腎陽。濕邪阻滯,氣機不暢,肝主調達,調暢氣機,可加木香、枳殼、陳皮等疏肝理氣。肺與大腸相表裡,調肺氣助大腸傳導之職,可加桔梗、白芷、紫苑等開宣肺氣。久瀉氣陷,應加炙升麻、柴胡、荷葉等升提之品。化瘀貫穿治療始終。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炎症貫穿病症的全過程,而炎症的中心環節是微循環障礙和營養障礙。活血化瘀類藥物可降低全血及血漿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所以化瘀應貫穿本病治療的始終。本病以便膿血為主,又屬於出血類疾病,化瘀多選用三七、茜草、蒲黃、五靈脂、降香、血餘炭等化瘀止血藥。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應加用木香、柴胡、香附等理氣化瘀。氣滯可致血瘀,氣虛亦致血瘀,可加用黃耆、黨參等補氣化瘀。久病入絡,痰瘀互結,可佐以地龍、僵蠶、全蠍等祛瘀化痰通絡。濕熱傷陰,虛火內熾,灼傷腸絡,陰虛血瘀者,加用生地、旱蓮草、玄參等養陰化瘀。中藥外用,直達病所中藥保留灌腸、中藥結腸滴注、中藥栓劑納肛等局部外用方法是中醫治療的特色,配合內服藥物共同使用療效更佳。中藥灌腸治療常用藥物可分為以下幾大類。斂瘡生肌類:珍珠、牛黃、冰片、琥珀、赤石脂等。活血化瘀和涼血止血類:蒲黃、丹參、參三七、地榆、槐花、仙鶴草、血竭等。清熱解毒類:青黛、黃連、黃柏、白頭翁、秦皮、敗醬草和苦參等。其他成藥類:錫類散、雲南白藥等。中藥結腸滴注是在中藥保留灌腸的基礎上改良而創立,具有保留時間長、吸收好、患者舒適等特點。中藥栓劑具有使用更加便捷的優勢,常用的藥物有野菊花栓等。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