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VS針灸?時機方法都得選對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文/曹鐵名(江蘇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主任,主任中醫師)
現在有腦血管病的人非常多,這其中最常見的自然就是中風了。而針灸作為中華文化傳統醫學中的一大特色,在中風患者治療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在臨床中也接診了大量腦血管病患者,經過針灸治療,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患者和家屬回饋,說現在做針灸的地方很多,自己也做了一些,但康復情況並不理想。到底是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首先,我們必須確認,針灸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是明確有效的,而影響患者預後的原因卻很多,比如說,很多患者針灸介入的時間就不對。
現在許多人還是習慣在患者出院後,才開始讓針灸介入。其實在我們專業醫生眼中,這已經算遲了。
按照目前中風分期來看,中風發病2週內屬於急性期,2週至半年間為中風恢復期,半年以後進入後遺症期。而針灸治療中風,完全可以從急性期開始,只要患者生命體徵平穩針灸就可以介入,這樣會有更大的幫助。進入後遺症期針灸也能獲益,但能儘早仍需趁早。其次,就是施診取穴的辯證問題
我們都知道,中醫治療講究辨證施治,個體性非常強,這點在針灸中也是同樣。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階段,針灸治療的策略都會有非常大區別。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針灸介入可以從中風急性期開始,而急性期和恢復期、後遺症期的特點完全不同。
在中風急性期,患者大多屬於肝陽暴亢、風痰瘀阻或痰熱腑實,而此時的治療策略則是平肝潛陽、豁痰熄風;到了恢復期,患者病情趨於平穩,此時更多表現為經絡氣血阻塞不通,針灸的目的也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到了後遺症期,醫生就要講究調和陰陽、養血揉筋。這些都決定了醫生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選擇不同的穴位。
另外,即便是同一個時期的患者,病情程度、分型不同,治療策略也差很多。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有「大中風」、「小中風」的說法,前者比較嚴重,常常是昏迷、性命垂危,我們稱之為「中臟腑」,需要醒腦開竅,醫生治療就會以督脈、腧穴為主,取穴水溝、百會、內關等再適當加減;後者相對輕一些,會出現諸如行動障礙、口歪眼斜等問題,屬於「中經絡」,則需要疏經通絡、調和氣血,在選擇對應的經絡與穴位。
最後,中風的針灸治療也有許多的方法,比如體針、頭針、電針、刺絡放血、穴位注射、針藥結合,以及灸法、耳針、火針等等,在具體選擇上也有一定的講究。
體針療法是最常用的針刺療法,適用面最廣,只是在取穴時需要醫生辯證取穴。而電針療法對神經損傷後的肌肉功能恢復非常有益,同樣是現在最常用的治療手段,取穴常同體針。
頭針、腕踝針、舌下針都是針刺局部,所追求的目的也各自不同。
頭針法具有擴張腦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度、增強中樞外周神經傳導功能的作用。腕踝針主要是針對中風引起的一些肢體運動障礙,而舌下針對於中風引起的言語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更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穴位注射、針藥集合,都是利用了針灸與藥物,起到1+1>2的效果。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和優勢,只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配合選用,才能獲得更好的預後。
需要提醒民眾的是,中風畢竟是重症。針灸作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對於患者的康復有巨大幫助。但是在急性期搶救時,及時的溶栓治療仍然是重中之重。同時,針灸治療起效也需要一定時間,不可能像其他一些疾病(例如腰腿痛)那樣一針見效,患者除了要有耐心、配合醫生意外,也要注意選擇有經驗的專業醫生,以免治療走彎路,耽誤了重要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