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不等於未病

傳統醫藥

文/張洪鈞(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

  中醫認為,未病是一種特殊的人體狀  態,指體內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狀態。未病狀態又擴展包括疾病復發前期、康復期、既病防變期,稱為特殊未病狀態。

  未病狀態的成因為內在的體質異常或外來的邪氣伏藏體內,而均以體質異常(含體質性邪氣,如素體濕盛)為內在基礎。故體質檢測、分類診斷、干預措施是未病診治和疾病各級預防的必備手段。

  治未病則比人體未病狀態所對應的範圍更廣, 包括身體健康時的養生防護、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治未病是中醫學的主要衛生理念之一, 即于疾病未成時( 疾病前期) 進行防護調節。而現代醫學說的亞健康屬於疾病狀態, 不是未病。

中醫典籍中治未病論述豐富

  中醫典籍中有著豐富的治未病論述,這些論述粗分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癒防復( 康復調護) 三方面。未病先防又細分為未病防因、未病除因兩方面,包含現代醫學三級預防的全部內容。

  未病防因 即防止體內病因發生和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為身體健康時的養生防護, 或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具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未病除因 即去除體內病因的未病先防。此時人的臟腑陰陽之盛衰已有偏頗,或已有邪氣記憶體,但尚未致人體功能活動的失常。如《素問‧刺熱論》: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病雖未發, 見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既病防變 即將疾病控制在局部,不使其傳變至新的臟腑和深的層次。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 「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

  病癒防複(康復調護) 即病除而正氣大傷或餘邪未盡,為防止疾病復發,或保證機體康復的調護。如《素問‧熱論篇》: 「熱病少癒,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未病狀態如何界定

  處在未病狀態時,人體臟腑陰陽之盛衰已有偏頗, 或已有邪氣記憶體(內生或外來),但尚未致功能活動失常。如, 一個人素體體質陰弱陽盛、有濕邪內伏,但只有發展到陰虛陽亢、濕邪阻滯脾胃時,人體才會出現功能失常的疾病狀態。這種陰弱陽盛、濕邪內伏的體質狀態就是典型的未病狀態。

  人健康時不屬於未病狀態,但仍有必要防病,所以治未病比人體未病狀態所對應的範圍廣, 包含流行性疾病的防治。近年提出的亞健康特指有乏力、頭昏沉、失眠煩悶等身心不適症狀,只是現代醫學在目前還找不到形態學異常等病理基礎。

  中醫認為,有症狀即是屬於已病,故亞健康不是未病,而是中醫的氣和神的病變。只是從望文生義、通俗易懂的角度講,亞健康有時可以模糊用於解釋未病。

體質異常—未病形成的內在基礎

  人體未病狀態的形成無非因內在的體質異常與外來的邪氣伏藏體內。體質指生命體的基本構成和結構,即構成生命體的先天陰陽五行稟賦,及其後天精氣陰陽及臟腑經脈的盛衰狀態。體質異常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基礎,尤其是遺傳及遺傳傾向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目前,最多見、病死率最高、預防和治療最棘手的疾病是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遺傳傾向性疾病,找出這些疾病發生前的體質異常,就是對這些疾病的未病狀態的診斷,糾正其體質的異常就是最有效的治未病。

  人之體質稟賦均有不同程度的偏頗,故出生後即處於不同程度的未病狀態,宜進行終身性飲食宜忌等的健康規劃。體質異常是內傷外感所有疾病發生的內因,更是疾病復發的內因。不同

  體質易感受不同的邪氣,疾病是否傳變,向何處傳變,是向寒轉化還是熱化,皆以體質為基礎。所以各級預防都有糾正體質異常的必要。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