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為何也叫倭瓜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副刊
對老北京來說,南瓜可是當家菜,有權有勢的人要吃蟹黃南瓜等名肴,普通人也要靠它抵擋饑荒,甚至休閒待客,也少不了南瓜子。《紅樓夢》中,劉姥姥不會作詩,被逼急了,就曾以 「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應付,她給大觀園帶的禮物中,也有倭瓜。
令人好奇的是,倭瓜為何又叫南瓜?
南瓜原產於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以後被葡萄牙引種到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地,明代開始進入中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二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餘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賈銘在《飲食須知》中也曾提到 「南瓜」,他說: 「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但此時哥倫布尚未發現美洲大陸,而中國亦未發現南瓜的其他野生種,因此書中 「南瓜」絕非今天我們所說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類植物。只是今天的南瓜也不適合與羊肉同食,故以訛傳訛,甚至派生出 「南瓜早就傳入中國」 「亞洲也是南瓜原產地」等等錯誤的說法。
南瓜的優點非常明顯,它產量大、易成活、營養豐富,荒年可以代糧,故又稱 「飯瓜」 「米瓜」。《北墅抱甕錄》中說: 「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少水緩火,蒸令極熟,味甘膩,且極香。」所謂 「子瞻煮黃州豬肉之法」,就是蘇東坡製作東坡肉的方法,可見人們已將南瓜視為珍物。
從古籍上看,當時人們不僅吃果實,還吃葉,比如 「以葉作菹,去筋淨乃妙」,花亦能食, 「泡以開水鹽漬之,署日以代乾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須,否則太苦,而南瓜莖則可以 「織屨及繅作絲為絛紃等物」。此外還用南瓜泡酒,被認為有利於保健,《本草求原》載: 「蒸曬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經絡,利血脈。」
有趣的是,光緒之前甚少見 「南瓜」之說,多以 「番瓜」「翻瓜」 「蕃瓜」 「房瓜」 「窩瓜」稱之,一方面是說它來自海外,一方面是說它體量巨大,此外還有 「金瓜」一說,因為它色澤金黃,且有藥用價值。鴉片氾濫時,南瓜常被用作藥物,以治療煙癮。
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中國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 「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 「東瓜」,此外還有進一步誤會為產自朝鮮半島,名之曰 「高麗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 「唐茄子」(當時日本人將中國產品概稱為唐物)。到了清代中後期,南方南瓜沿大運河向北移栽,特別是山東,成了北方南瓜種植重鎮,人們開始意識到此瓜應自南來,「南瓜」之稱開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