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大雨人們怎麼出行?

副刊

文/韓絲
蓑衣
蓑衣,最初是用草編織而成的擋雨器具。在上古時期,人們為了抵擋風雨的侵擾,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比蓑衣進一步的雨衣,是用絲絹一類紡織品塗上油後做成的,稱「油衣」、「油帔」。除蓑革、油絹外,古代雨衣還有用粗麻、棕絲等材料製成的。棕絲是棕櫚樹皮上的一種纖維,經加工整理,也可編織成雨衣,俗謂「棕衣」。明代後,雨衣的製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種。宮廷內臣所穿雨衣,據劉若愚《明宮史》記: 「用玉色深藍官綠杭觸或好絹,油為之,先年亦有蠶繭紙為之,今無矣。有鬥缽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紅之日,有紅雨衣、彩畫蟒龍方補為貼裡式者。」貴族男女的雨衣,則用一種柔軟而不滲水的高級玉草編織而成,取名為「玉針蓑」。
雨傘
南北朝時的傘是「便於步行騎馬」的油紙傘。油紙傘在這一時期的出現,是由於漢代已經發明瞭紙,人們開始用廉價的紙來代替昂貴的絲帛,並在紙上塗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經
久耐用。由於物美價廉、經濟實用,油紙傘得以廣泛地流傳和使用。隋唐五代時期,傘的使用就比較普遍了,除了防雨還用來遮陽。由於傘的使用普遍,當時製傘、售傘也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宋初陶轂《清異錄》卷下就記載道: 「江南周則,少賤,以造雨傘為業。」宋代,傘已經成為社會上的大眾用品了。除官員外,平民百姓也可使用。那時人們出門,行李中的物品,傘是必不可少的。
木屐
先秦時有一種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雙齒,稱「屐」,據說是用以「踐泥」的,後來也成為雨鞋。它的穿著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考究一點的,還要匕蠟,稱「蠟屐」。今天一個人有十幾雙乃至幾十雙鞋都很正常,但古人不一樣,他們對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擱家裡了,基本上就等於光著腳,多大的雨都
不怕,但是又怕扎腳,該怎麼辦呢?人們就發明瞭木屐,防硌、防扎、不怕雨。那麼木屐到底有幾個齒呢?原始的木屐有兩個齒。相傳這種鞋是謝靈運發明的,是為了登山用的,所以它有一個名字叫「謝公屐」。

副刊
亞洲蹲 為何只有亞洲人能做到

近日,「亞洲蹲」(Asian Squat)在網上突然火了,其原因是這種姿勢只有亞洲人可以完成,大部分 …

副刊
英國醫院設禁煙看守員

文/曹雪  在很多醫院,儘管有顯著的禁煙標誌,可還是有很多人視而不見。英國醫院為此也是操碎 …

副刊
最早的呼吸機叫 鐵肺

「ECMO葉克膜」一詞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報導中出鏡率很高,它是英文的「體外膜肺氧合」的縮寫,也稱「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