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竟是這樣考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副刊
古代的「高考」遠沒有我們想像中容易,說比今天難上十倍,一點也不誇張。就算是像蘇軾、王陽明這樣的大才子,也要使盡渾身解數,才能挨過「高考」。
考場:一人一個小黑屋
說到古代「高考」,第一個難關不是試卷,而是考場環境。進場的時候,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必須排著隊,一個個脫光衣服驗身,查清楚有沒有帶小紙條,平均一個考生就要耗上大半個小時。
進去之後,是一個個小黑屋,叫「號房」,聽著跟監牢似的。帶著筆墨蠟燭和乾糧進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來,中途睡覺連床都沒有,只能拿兩塊木板拼起來湊合著用。
考生也可以在裡面上廁所,可是房間嚴密,夏天不能透風、冬天不能生爐、溫度不適、氣味不宜,和現在舒適的空調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明朝鄉試:19篇文章
古代科舉要考八股文,格式要求非常嚴格,但是考生還必須在條條框框中寫出獨到的見解,可謂「戴著鐐銬跳舞」。
此外,科舉考試的試題量,是也非常巨大的。以明朝鄉試為例。假設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進考場後:第一場,先一口氣寫7篇論文;第二場,1篇政論、5篇判詞、1篇公文;第三場,再寫5篇時政評論。
才華蓋世仍謹慎應對
當年蘇軾上京赴考,帶了一肚子學問,可謂意氣風發。進入考場後,他鋪開卷子,一看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即是「賞罰要厚道」。
蘇軾馬上審題:題目出自於《尚書》,體現了典型的儒家思想。
文章主題確立之後,文字風格怎麼定呢?蘇軾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出題人─歐陽修。這位主考官最反對華麗花哨的文風,提倡寫文章要淺顯明白,用平實的文字表達深遠的思想。
蘇軾當場決定,放棄囉嗦的理論,用兩個具體故事作為論據,乾淨俐落地論證文章主題。最後,答卷果然被歐陽修一眼相中,榮登進士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