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路志正 濕邪來襲祛濕有方

傳統醫藥

文/鄭昭瀛
他善治 「濕病」,編著了《中醫濕病證治學》,全面、系統地整理了中醫濕病理論,是中醫藥史上首部關於濕病證治學的專著。
濕邪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於夏末秋初的長夏季節,此時正值濕邪偏勝之季,不少疾病的發生都因濕邪作祟,筆者歸納提煉了路老的 「治濕」經驗,與各位醫療工作者分享。
提出 「北方亦多濕」理論
對於 「濕」的概念,路老將其進行細緻劃分。濕有生理與病理、正常與異常的不同。正常的、生理的濕稱為「濕氣」;異常的、病理的濕稱為「濕邪」;由濕邪導致的疾病稱為「濕病」。路老指出,濕雖為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質,然濕氣太過則成濕邪而為害人體,易使精神倦怠、胃納呆滯、昏眩重痛等濕邪病證迭起。
葉天士有 「吾吳濕邪害人最廣」之論,歷代醫家亦多認為 「濕邪」致病以秦嶺淮河以南為盛。
路老通過對近半個世紀罹患風濕病人群的觀察,結合系統的文獻梳理和我國濕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提出「北方亦多濕」的觀點,並指出 「北方同樣多濕,雖較南方偏少,但絕不能以北方乾燥而忽視濕邪致病的危害」的臨床指導原則。
路老指出,濕邪有外濕、內濕之分,其中外濕雖有地域之別,但近些年來隨人類活動引發的全球大氣變化失其規律,北方夏季亦常悶熱潮濕,且常於夏末入秋時鬧洪災,使北方之域亦常為濕害。北方多濕論的另一內涵則是內濕之發不分地域。
北方人喜食高粱厚味,善豪飲酒,食濕麵潼酪,口味重而多鹹,外又常為寒氣怫鬱,濕不能越,亦為北方多濕之因。只是感邪途徑少異,受侵臟腑不同而已。
治內濕如何遣方用藥
路老認為,治濕不唯 「溫、燥、化、宣、通、滲」,還應兼顧 「調理臟腑氣機」;辨治濕病,要善抓主症;處方遣藥,當輕靈活潑。
關於外濕,前人已有詳述及專著,路老對內濕的治療又有詳盡分述,其主證、治則及主方如下。
濕蘊胃腑:治宜 「芳香化濁、和胃降逆」,方用姜半夏10g、杷葉10g、藿香12g、白蔻仁6g、陳皮10g、茯苓10g、杏仁6g、生薑3g。
濕困脾土:治宜 「芳香醒脾、燥濕行氣」,方用佩蘭10g、藿香10g、蒼耆9g、砂仁3g、厚樸9g、白芷6g、大腹皮子各9g、陳皮9g、雲苓12g、澤瀉6g、六一散12g、桔梗6g。
濕熱蘊結:治宜 「清熱祛濕、調中行氣」,方用黃連6g、梔子3g、豆豉6g、厚朴10g、藿梗10g、半夏9g、茵陳12g、白蔻仁6g、杏仁10g,滑石15g、通草6g。
寒濕中阻:治宜 「溫中散寒、燥濕行氣」,方用厚朴9g、乾薑6g、草蔻仁6g、蒼耆12g、陳皮9g、茯苓12g、澤瀉6g,廣木香6g。
脾虛濕困:治宜 「益氣健脾、化濁祛濕」,方用太子參12g、茯苓12g、蒼朮10g、半夏9g、陳皮9g、砂仁4g、扁豆10g、藿香6g、佩蘭10g、生薑3片。
濕邪彌漫、中上同病:治宜 「宣肺理氣、健脾祛濕」,方用藿荷梗各12g、炒杏仁9g、豆豉9g、佩蘭12g、白蔻仁6g、半夏9g、厚樸9g、茯苓12g、竹葉6g、杷葉10g。
濕邪中阻、肝脾不和:治宜 「疏肝緩急、燥濕運脾」,方用柴胡12g、炒枳殼10g、青陳皮各9g、炒蒼白朮各10g,生薏米15g、防風6g、白芍12g、甘草6g。
濕阻肝膽、蘊熱發黃:治宜 「疏肝利膽、清熱祛濕」,方用柴胡12g、茵陳15g、炒枳殼15g、赤芍12g、川樸10g、川楝子6g、郁金9g、雲苓12g、澤瀉6g、蒼朮6g、甘草6g。
濕邪蘊阻、脾腎陽虛:治宜 「健脾益腎、溫陽化濕」,方用附子9g、炮薑6g、白朮12g、茯苓12g、黨參10g、厚樸6g、廣木香6g、炙甘草4g。
濕熱阻滯腸道:治宜 「清熱燥濕、調氣行血」,方用黃連9g、黃芩10g、生大黃3g、赤白芍各12g、當歸12g、廣木香9g、檳榔6g、葛根12g、甘草6g。
濕阻胞宮、帶脈不利:治宜 「白帶健脾燥濕止帶、黃帶清熱燥濕止帶」,白帶方用蒼白朮各12g、陳皮12g、生薏仁15g、車前子12g、醋香附9g、炒山藥15g、炒芥穗9g、生龍牡各20g
、柴胡12g、雲苓15g、澤瀉9g、甘草6g;黃帶方用黃柏10g、芡實15g、車前子15g、椿根皮12g、土茯苓20g、生薏仁15g、澤瀉9g、川楝子10g、山藥18g。
濕蘊膀胱:治宜 「清熱祛濕、通利膀胱」,方用瞿麥12g、萹蓄12g、川木通10g、滑石15g、車前子15g、竹葉9g、梔子9g、甘草梢6g。
用藥時要注意這些問題
治濕需注重脾胃濕邪為病,最易侵傷脾胃,因脾為濕土,主運化水濕,一有受損則水濕停聚,外濕亦然。脾與胃以膜相聯,臟腑經脈為表裡,脾運胃納互相依賴,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一方受損,必影響他方。
濕邪中阻雖有偏重,但脾胃雙方均受影響,只是輕重緩急不同而已。路老處方用藥雖有偏重,但多兼治之,如化脾濕必佐以開胃,藥如砂仁、陳皮、枳殼、香櫞皮等;祛胃濕多佐以運脾,藥如佩蘭、藿香、白蔻仁、薏仁、茯苓等,使其相得益彰,有 「先安其未受邪之地」之意。
治濕重飲食調理濕病之生,飲食不節占重要地位。所以,在治療時,不能單純唯藥是治,必須重視飲食調理,如過嗜茶酒、生冷冰糕,或饑飽無時、飲食無規律,都是導致濕病之因,就應囑其改正這種不良習慣。否則,即便方藥對證,效如桴鼓,也只能取效一時,須緊密配合,才能鞏固。路老臨證常囑濕病患者以清淡素食為主,忌過食葷腥油膩、辛辣寒涼、甜點等壅滯之物,做到飲食有節、飯量適度,在藥療的同時,多配以食療。如對脾虛濕困者,建議其服黃耆薏米粥;對濕困脾土者,則囑其以生薏仁30g或蒼白朮各15g泡水煮粥,早晚佐餐等。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