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 中醫人要學會應對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文/國醫大師 王琦
大家天天都在說,我們進入了大資料時代,大資料時代跟中醫藥有什麼關聯?中醫人在大資料時代要如何應對?
在日前召開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四次中醫體質學術年會上,國醫大師王琦分享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大數據時代中醫要轉變觀念
中醫人對大資料是遊離在外面的,還是走近的?其實,對於包括中醫人在內的很多人來說,大資料太重要了,它讓我們對以下幾個問題有了新的思考。
第一個問題,中醫過去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喜歡抽樣調查,因為其具有代表性。但抽樣調查並非全面調查,不能將事物的全部面貌進行展現,這就是大資料給中醫帶來的重新思考。
第二個問題,中醫過去總是在想 「為什麼」,沒有首先考慮它 「是什麼」。 「為什麼」和 「是什麼」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在還不能確定它 「是什麼」的時候,就做了大量的 「為什麼」,那「為什麼」就缺乏前提。
第三個問題,是要找因果還是找關聯。就是說,中醫過去的思維方式總是首先考慮它是什麼因、什麼果,但大資料時代的到來,給中醫提出怎麼找它的關聯性,這個關聯性的多樣化、網路化形成了新的思維方式。
第四個問題,大資料提出了不僅要把握現在,還能夠預測未來。如果只能把握現在,不能預測未來的話,中醫對未來的發展前景就難以掌握。
要用資料證實中醫療效
大資料時代,中醫面臨什麼問題呢?一個是前期研究資料的積累。如果缺少大樣本,缺少足夠的、充分的證據,它的學術影響力就比較低。因為資料大,影響才可能大,所以叫大資料大影響。再就是研究階段的資料採擷,包括自覺症狀改變資料、檢測指標改變資料和組織臟器改變的資料。
中醫目前缺什麼?缺歷史嗎?缺文化嗎?缺手段嗎?以上都不缺,但中醫有的時候缺資料、缺資訊、缺證據。治好了很多病,如果資料證據不足,很難得到業外人士的承認。為什麼不承認?就是因為證據不足,資訊化的手段還不夠。在大資料時代,如果缺資料、缺資訊、缺證據,中醫將很難與時代對接,或者說會活得很難受。大資料時代,中醫藥要提升、要發展,必須實現資料化。
中醫人經常這樣描繪中醫很有療效,如 「一劑知,二劑已」;還有什麼療效呢? 「效如桴鼓」,就是錘子打到鼓上, 「嘣」一聲就好了,你看中醫有療效吧。
中醫的療效這麼快, 「覆杯而起」,杯子一放就好了;還有 「藥到病除」 「立竿見影」。中醫同道一定要消滅形容詞,用證據、用資料說話,這才是中醫能夠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的根本所在。中醫必須拿療效來說事,每一位中醫都必須這樣做,必須做一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中醫。
處理好六個關係順勢而為
面對大資料,中醫應該怎麼做?除了要自信,還要處理好以下六個關係。資料與判斷資料是直接呈現給人們的初級資訊資料,足夠的、充分的資料是得出科學結論的必要前提。
中醫很多的東西來源於直覺與經驗,所以我們不能忽略其在判斷中的作用。同時,這個直覺和經驗必須是可以形成一定記錄的、規律的東西。
中醫體質辨識也是,大家都知道9種體質,300個人過來,9種體質可能有的人能辨出50%的準確率,有人可能是40%的準確率,我能辨出100%的準確率。有人就會有疑問:你怎麼知道你的準確率是100%,誰來評價?你自己在這說,是你自己發明的你就說100%?有個故事,基因公司有人說: 「王老師你辨體,你辨完了以後我們再基因測序」。
我在這辨體,基因測序那邊是不知道的,是雙盲的,我測的陰虛、陽虛、痰濕、氣鬱、血瘀,在基因測序上能夠識別分離出來,我現在的學生大多也能做到這一點。資料與判斷,大家都知道有個 「辛普森悖論」,這個悖論就是說兩組資料相加的時候結果不一致,可能出現一個相反的結論。所以說,在重視資料的同時,我們還要重視人為的判斷。可測與不可測健康狀態是指人體在一定時間內形態結構、生理狀態、適應外界環境能力的綜合狀態。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狀態,健康狀態能夠體現健康態勢,能夠區分和描述健康態勢,有利於真正地把握健康。
用複雜系統科學研究人體生命現象共識的形成,以系統科學的 「狀態」概念來表徵健康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中醫研究健康狀態不是研究病,病容易研究,研究健康狀態卻很難,所以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在提出概念的同時,我們還形成了12種測量的方法,如量表的方法、心理的方法及生命品質的方法等,中醫會用很多的方法來綜合表徵所說的狀態。
從宏觀狀態到微觀狀態,從基因表達到蛋白組學再到很多方法,我們都可以對其進行測量,這個狀態就可以變成可測的狀態,可被客觀把握的狀態,是可以被識別的狀態。
但是,還有很多不可測的狀態。比如說,這個人說我不能喝涼水,那個人說我不想喝熱水,這個狀態你怎麼去測?還不好測。
我們在科學領域裡面還有 「測不準原理」,在《內經》中有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它含有一個不可測的問題。一方面要把不可測的變為可測的,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測不準的或者是不可測的,大資料時代要注意這個問題。精準與混沌精準是資料的精準,沒有精準,就不可能有公信度,就不可能有說服力。但不是什麼東西都能精準,它還有混沌的一面。
日本的湯川秀樹小的時候,他奶奶就要他讀中國的《莊子》,他讀過以後,對這個《應帝王》的混沌現象特別有印象,就想為什麼會這樣,他就從中悟出來一個道理,發明瞭介子場理論,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其理論就是從混沌現象裡來的。
中華文化的智慧,看世界看事物,一方面是精準的,一方面是混沌的。世界許多事物是複雜、起伏多變的,呈現了 「混沌現象」,我們經常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混沌理論就是用整體連續資料關係來解釋及預測的。必然與偶然如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西地那非,就是 「偉哥」,本來是研究治療心血管病的,偶然發現它可以治療勃起功能障礙。
所以,中醫臨床家不要每天在那忙看病,要發現一些特殊病、沒有見過的病,或者發現藥的新功效,要緊緊抓住那些偶然的東西,這或許就是一個必然。因此,我們要重視必然,也不能排斥偶然。
關聯與因果過去中醫講因果講得太多,現在大資料時代來了更要講關聯,關聯是 「是什麼」的問題,你先給我把 「是什麼」呈現出來,因果則是 「為什麼」,這是兩個關係。我們要注重關聯,首先說明 「你是什麼」,要把這些關聯變成資料。有了關聯,我們並不是不要因果了。解決了 「是什麼」,我們還要解決 「為什麼」。
中醫的麻杏石甘湯、銀翹散能解決甲流,為什麼?對病毒的抑制作用是什麼?我們別把一個老中醫經驗拿過來,拿老鼠做個實驗說它為什麼,首先要說它是什麼,他這個方子能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是單一使用還是複方使用等,它的療效評價是什麼,然後再做為什麼。
複雜與線性大家都知道複雜與線性,複雜就是一個綜合的、多維的,其思維方式是交叉的,而線性是還原的、是分析的。
那麼我們說你們還原走到頭了,我們要走複雜的路線了,但是走到複雜就不要還原了嗎?有些問題還是要通過還原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