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天灸三伏三九均可灸

傳統醫藥

文/符文彬徐振華

  天灸療法,又稱藥物灸、發泡灸,是將辛熱刺激性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處,通過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泡來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外治法。天灸療法的記載始見於戰國晚期,《五十二病方》記載:「蚖」, 「以薊印其中顛」,是指用芥子泥(薊)敷百會穴(中顛),使局部紅赤治療蚖蛇咬傷的方法。南北朝時,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記載:「八月朔日收取摩墨,點太陽穴止頭痛,點膏肓穴治癆瘰,謂之天灸。」這是目前所知關於「天灸」一詞的最早記載。清代張璐《張氏醫通》: 「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可防止哮喘病復發」,開創了三伏天灸治療哮喘病的先河。

溫肺經驅寒邪

  中國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即「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在疾病的調理及保健養生中,如果能將人體陰陽、四季氣候、地域特點等有機結合,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嶺南天灸療法便是這種思想的結晶。

  嶺南地區自古被稱為「瘴虐之地」,夏長冬短、暖熱少寒、潮濕多雨,常引發各種疾病流行。「三伏天」乃一年中氣候最炎熱、陽氣最旺盛的階段,也是最潮濕、悶熱的日子,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三九天」是一年中氣溫最低、陰氣極旺的時候,是驅散寒邪的最好節氣。基於此,我們發展出「三伏」和「三九」天灸療法體系,天灸發泡性藥物所產生的灼熱感,可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效,且發泡能夠祛腐生新;藥物本身具有的治療作用及其引經作用,使藥物直達病所;天灸通過作用于皮部激發人體經絡,進而內達臟腑、外至肢節,治療全身病變得以治癒。

  為方便患者使用,我們通過研究探索,不斷對劑型進行改良。對於天灸療法,既往我們採用粉末製劑,使用時需用薑汁調和,再人工切成小塊藥膏,使用人工剪裁的膠布貼於穴位處,其工序繁雜,費時費力,無法保證藥物的穩定性。2008年在天灸散的基礎上改制為天灸藥膏,不但提高了藥物的穩定性,而且採用機械化生產膠布、優化操作流程,推動了天灸療法的傳承與發展。使用天灸有宜忌

  天灸最早適用于哮喘患者,通過多年的臨床研究發現,天灸適合任何體質的人群,有著治療及保健的作用,特別是對體質偏虛及風寒濕型的痹症患者,療效更佳。但臨床使用時, 需注意以下幾點:

1. 由於很多疾病要在頸背部、腹部、腰部、腿部等進行貼藥,所以天灸時最好選擇深色的、較寬鬆的衣服,避免藥膏弄髒衣服。

2. 天灸期間不宜食用雞、鴨、燒鵝、牛肉、蝦、蟹等發物;注意清淡飲食,不宜偏嗜生冷,以防損傷正氣、影響療效。

3. 天灸治療後皮膚均有輕微燒灼感、刺痛感,揭開膠布後可見皮膚紅暈。成人一般貼藥時間以30~60分鐘為宜;老年人可適當延長,但不宜超過2小時;小孩時間酌減,如3歲兒童15~30鐘;嬰幼兒因病情需要行天灸治療者,建議貼藥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

4. 如貼藥時間過長引起水皰,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時可前往醫院處理;如個別出現皮膚過敏者,可塗抹抗過敏藥膏或前往醫院處理,同時禁食魚蝦等易致敏食物。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