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臨床療效有大樣本證據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文/鄭德采(廣東省中醫院二沙醫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
美國游泳運動員飛魚邁克爾.菲爾普斯拔罐助賽讓人們對拔罐療法刮目相看,一時間拔火罐成了全球的熱門話題。但人們普遍認為,拔火罐只能用於保健,無法治療疾病,其實並非如此。古時候人們常以獸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角法」。拔罐療法歷史悠久拔罐療法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並形成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拔罐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現存最古的醫方書《五十二病方》中,書中在治療痔瘡裡便有「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頃而張角,系以小繩,剖以刀」的記載;東晉名醫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中有用角法來拔膿治療外科膿腫的記載;隋唐名醫甄權所著《古今錄驗方》中還有以角法治療蠍蟄的記載。宋金元時,人們普遍使用竹罐代替獸角,並進一步由單純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為藥筒法,即把竹罐放到按一定處方配製的藥物中煮過再進行吸附。到了明代,拔罐法已經發展成為中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但主要用於吸拔膿血、治療癰腫。明代申鬥垣的《外科啟玄》就載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清朝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對拔火罐的敘述頗詳,記述「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風寒盡出, 不必服藥」。拔罐療法治病機理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運行人體營養物質—氣血津液的通道,它內屬於府藏,外絡肢節,聯通了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將人體組成一個整體。拔罐是在體表進行的,中醫稱體表皮膚為皮部,它位於人體的最外層,具有抵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皮部為人體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臟腑息息相通,它既可以將體表感受的各種刺激傳導至臟腑,也可以將臟腑的資訊傳至體表。也就是說,當皮部衛外不固時,外邪可經皮部深入經絡乃至臟腑;若臟腑發生病變,也會從相應的皮部反映出來。拔罐療法是以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為依據,通過對體表穴位的局部刺激,利用經絡的傳輸和調節功能來扶助正氣、祛除外邪,以平衡陰陽,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病機理有三。第一,拔罐通過負壓的刺激,能引起局部高度充血,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進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提高人體免疫力。第二,自身溶血現象。拔罐可使吸附部分毛細血管破裂,血液溢於組織中被溶解,再被吸收。自身溶血的吸收,能對機體產生持續的良性刺激,同時還會產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進入體循環,調節全身功能,增強機體抵抗能力。第三,拔罐的局部刺激還可以通過神經系統反射到大腦皮質,調節其興奮與抑制過程,並加強大腦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使疾病逐漸痊癒。治病領域被拓展拔罐療法雖歷史悠久,但其發展過程十分緩慢。長期以來,它主要用以治療癰腫瘡毒,清代雖有所拓展,但仍主要應用於瘡瘍外科的外治法之中。隨著當今醫療實踐的不斷發展,拔罐療法的種類、方法也不斷創新,操作方法亦從單純的留罐法發展為走罐、閃罐法、針罐等。和其他療法一樣,拔火罐不單單是祛除濕氣/舒緩疲勞,它的治療範圍非常廣泛。現在拔罐療法已經普遍應用於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病症,既有急性病症,如急性闌尾炎、膽絞痛、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腰扭傷、帶狀皰疹等,也用於治療一些疑難病症,如牛皮癬、遺尿等。為了客觀驗證拔罐療法治療效果的可靠性,大多數拔罐適應證都積累了大量的樣本,以表明其可重覆性。如神闕穴拔罐治療急性蕁麻疹,近幾年就有多家報導,總例數達數百例之多,平均有效率達到90%。通過動物模型(大白兔)臀部以藥罐拔治試驗發現,加負壓組的動物碘131的吸收率明顯高於未加負壓組。表明藥物一方面可借負壓使毛孔/汗腺等開放,藥液的滲透可循穴位/經絡而發散,另一方面可通過負壓所致的局部瘀血,加強引邪外出的作用。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心臟病用藥 不能想當然

心肌病是一類遺傳性心臟病,可引起多種臨床表現,甚至猝死。它和冠心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雖然臨床表現可能 …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中高強度運動才能預防帕金森

【本報訊】以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成果表明,中高強度運動才可預防帕金森綜合徵,對男性保護效應更為 …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一麻醉藥可緩解抑鬱症狀

【本報訊】以色列特拉維夫醫學中心日前發佈一項研究結果說,注射使用的麻醉藥氯胺酮如果口服,可有效、快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