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是如何形成的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副刊
清明最初只是節氣名稱,時間在夏曆三月間(西曆4月5日前後),比寒食節晚一至兩天。
清明的含義,據《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到了清明這天,天氣回暖,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同時也是惜春正命、紀念亡人的絕佳時機。
唐代統治者允許百姓將寒食節掃墓祭祖的習俗延續至清明這天,以此強化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孝親傳統,清明初具節日性質。
到了宋代,民間興起焚燒紙錢祭奠先人的習俗,由於寒食節禁火,清明節升火,百姓燒紙就只能在清明期間舉行,清明掃墓由此逐漸取代寒食掃墓的傳統。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節以掃墓祭祖為主題,但同時也含有踏青春遊的內容,盪鞦韆、蹴鞠、拔河等戶外活動節日期間特別流行。按照哀而不傷、陰陽協和的文化傳統,倒也可以理解:墓祭是通陰間,踏青是順陽氣,恰為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
此外,清明期間還流行插柳戴柳的習俗。人們或者將柳枝插在門楣上,或者將柳條盤起來戴在頭上。其俗源於兩種傳說。
其一,是為紀念介子推:據說子推母子被燒死在老柳樹旁,晉文公便賜老柳樹為 「清明柳」,後人插戴柳條,是為子推母子招魂。
其二,受佛教影響:認為每年最早捕捉春天氣息的柳樹陽氣最盛,是陰間野鬼害怕的對象, 北 魏 賈 思 勰 在《齊民要術》中即提到: 「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唐太宗也曾在清明這天賜給大臣柳圈,以起到避邪驅疫的作用。
柳樹強大的生命力與內在靈性,給人以佑生避邪的希望,從而成為清明期間眾人插戴的護身符和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