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史話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副刊
文/傅維康(醫史學者)
在各種家畜與家禽中,狗是最先被人類馴養的動物,較多學者推定為至少有一萬年。因而狗和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關係。但是,倘若狗罹患了狂犬病,那就變成了有害的動物,有可能把狂犬病傳染給人。
狂犬病是一種很古老的傳染病,患有狂犬病的狗、貓、狼、狐等都是傳播媒介,其中主要是瘋狗。中國古人所稱的瘈狗、猘狗、癲狗,都是指瘋狗。據《左傳》記載,襄公十七年(西元前5年)「國人逐瘈狗」,表明當時在一些地區的狂犬病頗為嚴重,以至於興師動眾地追捕瘋狗。
人被瘋狗咬傷後,引發狂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一週左右,長者超過100天。4世紀時,晉代葛洪《肘後救卒方》說:「凡猘犬咬人,七日一發,要過百日,乃為大免。」7世紀時,醫學家孫思邈論述狂犬病時,也認為其潛伏期可達百日之久,一旦症狀暴發,則「大禍即至,死在旦夕」。
所以中國古人和中醫強調,若被瘋狗咬傷,須儘快用淨水沖洗傷口,盡可能防止狂犬病的發生。現代醫學確證:狂犬病的潛伏期為一週左右至一年左右,多數為4週~8週。1600多年前葛洪對狂犬病潛伏期的認知,基本符合實際情況。
現代醫學實驗獲知,狂犬病是因狂犬病毒引起,因此,瘋狗也是遭受狂犬病毒侵犯的受害者。人被瘋狗咬傷後,瘋狗唾液中的狂犬病毒,經傷口沿著人體周圍神經侵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發病。
狂犬病,在尚未發明防治疫苗之前,死亡率極高。面對著此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傳染病,眾多學者為找出有效的防治藥物,進行了無數次的探索研究。
誕生於1822年的法國化學家、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是對防治狂犬病進行探索研究者之一。他從26歲起,就在化學、微生物學方面陸續取得多項成果。1880年,一位獸醫把兩隻瘋狗送到巴斯德實驗室,巴斯德根據英國醫生真納於1796年發明種牛痘預防天花的經驗,設想將狂犬病毒減去毒性後,有可能製成防治狂犬病疫苗。
巴斯德取出瘋狗的腦組織,製成溶液注射到兔子體內,後來兔子雖患狂犬病死去,但其體內卻產生了一些抗體,侵入其體內的狂犬病毒的毒性也相應減弱了一些,然後將其腦組織製成溶液,再注射到健康的兔體內,結果,兔子也患狂犬病死去,但其體內狂犬病的毒性又繼續減弱一些。如此一代又一代地接種,使狂犬病毒的毒性一代又一代地減弱,直到第100代減毒後的狂犬病毒,注射到正常狗身上已不能使它發生狂犬病,卻保留了能促使產生抗禦狂犬病的有效抗體。
1885年7月6日,被瘋狗咬傷兩天的9歲男孩約瑟夫.邁斯特被送到巴斯德處求治。巴斯德與在場的兩位醫生商議後,決定立即給病孩注射一劑減毒狂犬病疫苗,但巴斯德一直顧慮會不會產生什麼不良副作用。可喜的是,病孩並未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從第二天起,他每天給病孩注射一劑減毒狂犬病疫苗,至第10劑之後,病孩獲救。
此消息隨即傳播到法國許多地方和其他一些國家。雖然,現今醫學界所用防治狂犬病疫苗已不是仿照巴斯德採用兔腦製成者,但他的發明無疑具有開創性重要作用。
2007年,國際狂犬病控制聯盟提出倡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參與共同發起,決定將巴斯德逝世的日子,每年9月28日定為「世界狂犬病日」。
「世界狂犬病日」的宗旨,概言之為:提高大眾對狂犬病防治知識,籲請各有關方面對狂犬病採取有效防治措施,力求防止狂犬病的發生乃至將其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