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間醫學理論消風團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文/華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病,目前西醫多採用抗組胺藥物、激素等進行治療,其近期效果尚佳,但遠期療效並不理想。筆者臨床中運用《素問.臟氣法時論》時間醫學理論,對就診的75名慢性蕁麻疹患者進行了治療及療效觀察,發現依照《金匱要略》五行生克理論用藥可取得較好的療效。筆者依照《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規定的時間節律,將75名患者分為五組:症狀減輕消退在平旦(寅卯)、夜半(亥子),加重在下晡(申酉)的患者為肝虛組;症狀減輕消退在日中(巳午)、平旦(寅卯),加重在夜半(亥子)的患者為心虛組;症狀減輕消退在日昳(未)、日中(巳午),加重在日出(寅卯)的患者為脾虛組;症狀減輕消退在下晡(申酉)、日昳(未),加重在日中(巳午)的患者為肺虛組;症狀減輕消退在夜半(亥子)、下晡(申酉),加重在四季(辰戌醜未
)的患者為腎虛組。治療方案則根據《金匱要略》中關於五臟虛實補瀉的言論: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
調之…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總結出肝虛用酸、苦、甘味藥治之,心虛用苦、甘、辛味藥,脾虛用甘、辛、鹹味藥,肺虛用辛、鹹、酸味藥,腎虛用鹹、酸、苦味藥。其中酸味藥選用芍藥、馬齒莧、烏梅,苦味藥選用黃連、黃芩、白鮮皮、大黃;甘味藥選用大棗、甘草、黃耆;辛味藥選用細辛、花椒、桂枝、石膏;鹹味藥選用芒硝、漏蘆、羚羊角、龜板。擬方選藥時結合患者的病情,從所需藥組中提取對症藥物,完成組方。患者每日服一劑中藥湯劑,水煎服,早晚各一次,療程均為4週。結果發現,五臟組有效率均大於75%。分析:慢性蕁麻疹古稱「風疙瘩」、「風團」,它與風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代醫家多以祛風為大法,輔以除濕、養血、清熱、散寒,每獲良效。但當常規療法不能作效時,臨床中醫師卻沒有好的替代療法。筆者從《素問.臟氣法時論》中提取出五臟病慧靜甚節律,總結出其中五行生克理論,並與《金匱要略》中五行生克用藥理論「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相結合,以酸、苦、甘、辛、鹹五味選味配組治療相應臟病。如將慢性蕁麻疹症狀減輕消退在平旦(寅)、夜半(亥子),加重在下晡(申酉)歸屬於肝虛組,治療則予酸、苦、甘味藥組方治之。而選取的藥物從中西醫理論論證,都被證實具有治療皮膚病的功效。如中醫認為白芍可養血柔肝,清肝泄熱,可用於血虛肝旺證的慢性蕁麻疹的治療;現代藥理研究則顯示白芍水煎劑可拮抗環磷醯胺對小鼠外周T淋巴細胞的抑制作用,使之恢復正常水準,表明白芍可使處於低下狀態的細胞免疫功能恢復正常。另外,白芍提取物對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腫有明顯抑制作用。我們將此方法運用於慢性蕁麻疹的診療,為臨床提供了一個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