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治療宜守法守方

傳統醫藥

文/李豔
李 濟 仁 學 術 繼 承 人 李 豔 主任醫師總結了李老辨治痹證的精粹,並結合她自己多年來的傳承經驗提出—中 醫 診 斷 的 痹 證 與 現 代 醫學的風濕性疾病內涵基本一致,是一組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病變累及骨、肌肉、關節、皮膚、血管等組織的疾病。目前,西醫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療效也不是很確切,中醫藥治療痹證具有悠久的經驗積累和較明顯的效果,故風濕病也被認為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國醫大師李濟仁及國家級非遺傳人張舜華教授,行醫皆60餘載,遣方用藥常以新安醫理為指導,尤擅痹證等頑疾的治療。
痹 證 可 生 於 內 , 亦 可 發 於外
李 、 張 二 老 根 據 多 年 的 臨床觀察認為,痹證的發病機理與脾虛外濕易侵,血虛外風易感,陽虛外寒易入,陰虛外熱易犯,正虛外邪易乾有關。另內風、內寒、內濕、內熱、痰濁、瘀血等亦可留於經絡、停滯關節、閉阻氣血而發痹證。
此 外 , 尚 有 部 分 痹 證 發 病時並無外感,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骨質疏鬆症、痛風、骨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症等疾病,而多與勞逸失調,飲食失宜,七情所傷,脾胃虛弱,水濕內停,或痰飲內生有關。另外,肝腎不足,筋脈失養,或外傷內瘀使氣滯血瘀,亦可引發本病。
李 老 認 為 , 痹 證 可 生 於 內,亦可發於外。如飲食失宜致痹,長期飲酒可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嗜食動物內臟、肉類、魚蝦類食物等可誘發關節痛,就是很好的例證。張老認為,不論哪一種類型的痹證,大都有關節肢體腫脹,因此都離不開濕邪。
濕留肌膚,可見肌膚腫脹疼痛;濕留關節,則腫痛不已;若痰濕瘀久,還可致關節腫脹變形。故二位教授認為,痹證病初以邪實為主,病位在肌表;病久則以虛實夾雜偏多,病位在經絡;進一步還可累及臟腑,表現為心氣不足、脾胃虛弱,或肝腎虧損、氣血凝滯,或痰瘀互
結的病理現象。
治療應以某方為主
痹 證 難 在 短 時 間 內 完 全 治癒,故治療時應以某方為主,大法基本不變,輔藥隨證加減,以體現變中不變、不變中有變的規律。守法守方相當重要,切不可主方、大法變動不休。李老針對痹證的每一證型,均確定了大法、主方。
治 療 上 以 寒 、 熱 、 陰 、 陽辨證論治為要義,兼納祛瘀、化痰、通絡、扶正諸法。
此外,根據痹證的臨床特點,李老在中國大陸還提出了治療早、中期類風濕的 「寒熱三期新療法」,即主要針對類風濕早期、活動期的寒性療法(清熱解毒、活血通絡);針對類風濕早期、緩解期的熱性療法(補益肝腎、溫陽益氣);對於類風濕中期病情複雜、病勢遷延的患 者 , 採 用 寒 熱 並 治 療 法(臟腑、氣血、寒熱並治)。
張老對於痹證的治療除內治法外喜配合外治法,常用的有巴豆飯敷法、止痛擦劑、熏洗法等,此外還用一些按摩、針灸等法。痹證多位於四肢關節筋脈,外治藥物可直接對病灶發揮舒筋活血止痛的作用,且此類藥辛溫香竄,可加強局部氣血活動,又有助於內服藥物作用的發揮。張老常用的外治法藥物有:透骨草、川芎、肉桂、附子、川烏、草烏、尋骨風、老鸛草、當歸等。
用藥要擇時施治
附子、川烏、草烏為常用藥物,但此三味藥峻猛且有毒性。附子辛溫大熱,有毒,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補火回陽,通經散結之功,善治一切沉寒痼冷之證,為祛散陰寒的首選藥物。川烏、草烏的作用基本相同,均具有明顯鎮痛和局麻作用。
對 熱 痹 的 組 方 , 李 老 參 合《聖濟總錄》中治療肌痹之「苦參丸」的用藥特點,重視應用苦參一藥,認為苦參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良效。同時,常配用功擅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的青風藤諸藥,常用自擬方如 「清絡飲」等。
李 老 在 痹 證 治 療 中 , 還 十分重視引經藥的應用,對痹證獲效起著很大作用。如上肢疼痛,先生常用片薑黃、桂枝;下肢疼痛,常用獨活、懷牛膝、宣木瓜、五加皮;腰背疼痛可加川斷、杜仲、狗脊、功勞葉;骨節疼痛可加威靈仙、補骨脂;肌肉疼痛,可加雷公藤等。
擇 時 施 治 是 李 老 治 療 痹 證的又一重要特色。他認為痹證的服藥時間最好在早晨與夜睡前各服1次,因痹證患者活動以晨起為甚,其疼痛夜間加劇。晨、晚分服中藥,意在病作前及時截治,有利於藥效的發揮,控制病情發展。同時宜注意環境的冷暖,防止外邪侵襲,而且還應長期進行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攣縮、變形,加快功能的恢復。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