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暑除濕有三招

傳統醫藥

文/張紓難.杜金行.尤立平(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
農曆小暑節氣之後,大部分地區的天氣日漸悶熱潮濕。中醫認為,暑為夏季主氣,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如果超過了人的生理代償限度,可能會損傷人體元氣。古人對此有過提綱挈領的總結, 「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夏季濕熱,會給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諸多不利,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確保安全度夏。那麼,我們如何應對暑濕熱氣呢?潮濕悶熱要勤補水夏季天氣潮濕悶熱,補水比其他季節更為重要。天熱出汗多,體內容易缺水。所謂「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意思是感覺到渴時極易飲水過量,飲水宜適時、適量。清晨空腹飲溫水一杯,不但通便,還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的廢物通過尿液排出。小暑節氣前後,中暑的人明顯增多。中暑最初表現為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噁心、無力,如不及時處理,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夏季不要長時間在高溫、封閉的環境裡工作。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因其性重濁黏滯,易阻遏氣機。外感濕邪後會有身乏倦、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濕邪黏滯,病損往往纏綿難愈。濕氣彌漫在空中,往往讓人有出汗出不透、黏糊糊的感覺。濕邪若不及時祛除,可以發生變化,濕邪蘊久化熱或與熱結合就成了上面提到的濕熱;與寒結合,變成寒濕。濕邪可衍生出不同致病特點,也可導致不同的疾病。為了適應炎熱的環境,人體皮膚毛孔張開,通過大量排汗以降低體溫,容易導致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發生中暑現象。氣溫增高和大量出汗,還會造成脫水狀態,血液黏稠度升高,老年人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清潔皮膚防止感染有些人一到夏天總是身上癢,而且反覆發作,不容易好。在夏季皮膚起膿包的人較多,從中醫角度分析,相當一部分人是由於濕熱造成的。夏季高熱潮濕的環境,是皮膚癬菌生長的有利條件,更是腳氣的高發季節。腳氣又稱足癬,具有傳染性,如果不注意衛生,容易交叉傳染。如果治療不積極,抓撓後極易引發身體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如手癬、體癬、頭癬等。更嚴重的是,搔抓會導致局部細菌感染,可發展成淋巴管炎、蜂窩組織炎及丹毒,可謂後患無窮。預防腳氣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洗腳後記得擦乾腳。人們在洗完澡後會用毛巾把身上的水擦乾,卻往往忘記把腳上的水也擦乾,這樣導致腳長期處於一個潮濕的狀態,給真菌生長營造了環境。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特別是足部容易出汗的人,更應該使用可以吸汗的棉襪或者是鞋墊,並且每天換洗襪子,讓足部保持乾爽。健脾除濕有驗方五葉湯:鮮荷葉、鮮絲瓜葉、鮮竹葉、鮮佩蘭葉、大青葉各30g,煎水去渣,代茶飲,可起到清暑解毒,除煩利尿的作用。三豆湯:豆90g、扁豆30g、紅豆15g,用水煎至開花,放涼飲用,可清暑解毒,健脾化濕。玫瑰酸梅汁:玫瑰花5g、綠萼梅10g、酸梅150g,用水煮沸即可,加入適量冰糖,有除煩止渴的功效。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