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婦科
時時顧護陰分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文/ 羅頌平
嶺南羅氏婦科發源於清末,創始人是羅棣華,第二代傳人為羅元愷,至今已傳至第四代。以羅元愷為代表的嶺南羅氏婦科流派不僅在嶺南醫學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中醫婦科流派中亦具有代表性和學術號召力。
羅元愷教授廣泛涉獵中醫醫著,尊古而不泥古,善於變通和創新。他提出腎-天癸-沖任-胞宮是女性生殖調節軸,依其經驗方研發的兩個中成藥滋腎育胎丸和田七痛經膠囊,在臨床中得到廣泛運用。羅氏婦科的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先天與後天並重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關女子和男子從幼年至老年的生長、發育、生殖及衰老過程的論述,一直被視為中醫生殖生理的經典理論,後世對腎和天癸的研究俱發源於此。腎為藏精之髒,「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天癸者,張景嶽釋為元陰、元精,並有「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的論述。羅氏根據前人的理論,提出腎-天癸-沖任-子宮軸的學說,構建中醫婦科理論體系,此對婦科學術界的影響頗大。
羅氏較推崇張景岳、陳自明的學術觀點,注重脾腎和氣血。腎藏精,主生殖,為先天之本;脾司運化,脾胃互為表裡,主升降,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女子之經、孕、產、乳皆以血為用,故診治婦科疾病應先天與後天並重,以調理脾腎、氣血為主。
分期用護陰三法
嶺南地處亞熱帶,長夏多濕,濕熱之證頗為常見。熱病傳變迅速,最易傷陰。濕邪黏滯纏綿,耗傷正氣,且易與寒、熱之邪交結,留邪為患,或阻礙氣血運行,以致氣滯血瘀。
婦人陰血易耗,經、產之際數脫於血,陰血更顯不足。暑熱或熱毒內燔,極易傷津耗液,故臨證須時時顧及陰分,不宜妄用苦寒攻伐或辛溫耗散之品。羅氏提出的熱病護陰三法就是間接護陰、直接護陰和綜合護陰。即在熱病初期,陰津未傷之時,宜間接護陰;此時通過清熱解表或清熱解毒以祛邪,有下血者涼血止血,清熱之中寓護陰之意。若病情進一步發展,陰津已傷,則應直接護陰,使用甘涼、甘寒或甘鹹之品濡養陰津;如生脈散甘涼以潤養上焦,增液湯甘寒以濡養中焦,三甲複脈湯、大定風珠、小定風珠等甘咸以滋養下焦,均屬直接滋養津血陰精。熱病後期,陰分已傷而邪熱未去,則須綜合護陰,即清熱與養陰並重。靈活掌握熱病治療中祛邪與扶正兩個側面,注意保存陰津。嶺南溫熱偏盛,用藥以平為期,調和陰陽,勿傷陰津。
行氣散結勿傷正
嶺南人偏於柔弱,體質以氣虛、陰虛多見,縱有癥瘕頑疾,當以行氣活血、軟堅散結為主,以免耗傷正氣。
婦人胞中結塊,形成癥瘕,主要是氣滯血瘀或痰濕壅聚。瘀血與痰濕均屬有形之實邪,但氣滯、血瘀或痰濕之凝聚,往往由於素體不足、氣血虛弱,屬本虛而標實、虛實錯雜之證。治法上既要行氣化瘀以消腫塊,或燥濕祛痰、軟堅散結以治其標,也要益氣養血、健脾化濕以固其本。況且癥瘕為患,病程較長,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患又可引起月經過多,使陰血更虛;若一味峻攻,則恐損傷正氣,總宜攻補兼施,適當運用。以行氣散結軟堅之法緩圖之,配合祛瘀、止血、止痛,佐以益氣養血,達到祛邪而不傷正之目的。(廖慧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