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基因修復機制新發現-或為靶向治療提供新靶點

時事新聞

【本報訊】(特約記者陸桂芳)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中國大陸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期存在DNA複製行,這是腫瘤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關鍵。這一重要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由此,研究人員提出,這一發現或為腫瘤靶向治療提供新靶點。眾所周知,DNA複製過程的正確進行是保證遺傳物質穩定傳遞的關鍵。完整的細胞分裂週期分為4個階段:複製前期(G1)、DNA複製期(S)、複製後期(G2)和有絲分裂期(M)。以往,學術界普遍認為DNA複製只能發生在細胞分裂週期的S期。此次,研究人員在腫瘤細胞上發現了這一經典理論之外的現象,即癌細胞在有絲分裂期也存在DNA複製行為。這既是腫瘤細胞特有的,也對維持腫瘤細胞基因的穩定性尤為重要。
為何有絲分裂期的DNA複製行為會讓腫瘤細胞變得更穩定呢?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應頌敏教授解釋說,如果把細胞分裂的時間比作是工人每天工作8個小時,那麼正常的細胞分裂相當於工人扎扎實實工作了8個小時,產出的是品質過關的產品。但腫瘤細胞完全不按規則 「出牌」,分裂速度快,在第二階段S期快速進行DNA複製,原本8個小時幹完的活,6個小時就完成了, 「偷工減料」勢必留下很多DNA損傷,這讓DNA變得很不穩定,也意味著它們比正常細胞更容易受傷。
「正常細胞,白天工作實打實完成了,晚上就休息了;腫瘤細胞白天活兒太糙,還有很多剩下的,只能晚上加班。」應頌敏說,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第四階段M期也存在DNA複製,這是腫瘤細胞為保證DNA的穩定以及細胞的存活進行修復,以補足缺陷。如果能想辦法讓腫瘤細胞 「晚上加不了班」,就能通過削弱腫瘤細胞DNA的穩定性而控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該研究的丹麥合作教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之一的依恩.希克森教授說,有絲分裂期DNA複製的發現,對許多領域的研究,包括核酸修復、複製和癌症研究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之一、浙江大學醫學院沈華浩教授指出,該研究發現的腫瘤細胞特異性依賴的信號通路,為將來的腫瘤靶向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時事新聞
中風早期血壓把控新思路

【本報訊】江蘇省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何明利教授開展的缺血性中風早期血壓和中風亞型對中風後認知 …

時事新聞
戒斷藥物成癮新靶點被發現

 【本報訊】 中國大陸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平教授科研 …

時事新聞
紅斑狼瘡T細胞活化新機制獲揭示

 【本報訊】 近日,南京鼓樓醫院副院長、風濕免疫科主任孫淩雲教授團隊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