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發炎會變成癌症嗎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文/王瀟雨
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炎,被認為是癌症發生的預警信號之一。什麼樣的炎症會引發癌變,其中有怎樣複雜的發展過程?多年致力於腫瘤病因學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教授,就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瞭解讀。
部分慢性炎症可引起癌症
腫瘤生長不僅取決於個體細胞的基因突變,還與其微環境中的炎症細胞、免疫細胞以及血管等有關。非可控性的炎症正是改變微環境的重要因素,與腫瘤的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密切相關。
「和慢性兩種。急性炎症,一般來說很容易治好。而慢性炎症,不易治癒,會長期存在,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能轉化成癌症。」林東昕以病毒性肝炎舉例,患者感染起初多是急性表現,這時儘早配合治療即可痊癒。但如果拖延或治療不當,或患者自身存在免疫缺陷等,就會轉變成慢性炎症。這些慢性炎症會使細胞、組織發生改變,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清除,就會發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常見的慢性炎症多與某些病毒、微生物感染有關。比如,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胃部的慢性感染,不加干預可能演化成胃癌;HPV病毒感染會帶來宮頸癌的發病風險;EB病毒引發的慢性炎症,是鼻咽癌的重要風險因素。還有研究證明,某些腸道菌群長期存在,會引起一些腸道炎症性改變,帶來癌變風險。
「病毒和微生物感染人體後進入細胞,有些會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人類的基因組裡。一旦整合,就會出現不該表達的癌基因的表達。同時,病毒和微生物還會刺激被感染的細胞和它周圍細胞分泌炎性因數,改變細胞微環境,促進癌細胞增殖、浸潤、轉移等。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科學問題沒有解決,都是科研工作者熱衷探討的。」林東昕說。
慢性炎症的原因很複雜,不一定全是微生物感染,物理、化學因素也會啟動炎症信號,帶來非可控性炎症。林東昕指出「在物理性損傷誘發的癌變中,食道癌可能是個例子。經常吃過熱的食物,喝很燙的湯、咖啡、茶等,會使食管出現慢性炎症,這是引發食道癌的重要原因。此外,射線、紫外線、核輻射等也可以造成慢性炎症性致癌性損傷。而致癌性化學因素更是如此,它們往往引起基因突變,引發非可控性炎症發生。」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也會引起慢性炎症,這些炎症與感染無關,但同樣會引起細胞信號通路啟動,使正常的細胞信號、通路受到干擾,在細胞或組織裡啟動了類似炎症的改變,即所謂非可控性的炎症」林東昕說。
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
從慢性炎症到癌症需要一定時間。「有的幾年,甚至幾十年,不可能一下子出現。因為細胞癌變要有一個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臨床上可見的腫塊。」林東昕研究團隊曾做過相關的動物模型,用致癌的化學物質投喂小鼠,並對不同時間段的小鼠食道標本進行測序,分析發現,7周~9周後小鼠才會出現炎症反應,到26周時才長成食管癌,小鼠的壽命期一般為2年。
特別是,在慢性炎症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身體會發生一些症狀。「比如經常胃疼,要及時檢查胃裡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若一直拖延極有可能造成延誤;慢性肝炎患者出現病情反覆就應該引起注意,及時就診;久治不癒合的創面,也存在風險,要及時消除感染,控制慢性炎症;慢性胰腺炎患者也要警惕胰腺癌的發病風險。」林東昕提示。
有意思的是,已有研究證明,經常運動會使代謝性疾病引發的炎症減輕或消失。
「儘管有研究證明,有些藥物能抑制癌症的發生,比如治療糖尿病的二甲雙胍可以抗炎,減少癌變風險,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式。我們提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平衡、避免食物過熱,加強體育鍛煉,不接觸有害物質比如煙、酒,保持心情舒暢等,能有效遠離癌症。」林東昕強調,遠離癌症最關鍵是預防。
一級預防,不要讓它發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運動;二級預防,在出現炎症的時候,儘早阻斷;三級預防,得了腫瘤怎麼治療能阻止轉移、發展,延長壽命,提高生活品質。所以,預防當然是越早越好。
全民科普的同時,加強基層醫生特別是全科醫生培訓,儲備相關知識,督促患者早發現早治療。「我們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個體差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同樣的病理狀態下,患者的發展結局會有所不同。」林東昕說。
尋找早篩工具和治療靶點
林東昕實驗室團隊長期致力於腫瘤相關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所謂遺傳學研究,就是從基因組來闡明哪些基因與癌症發展相關,與炎症、免疫等腫瘤微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導致腫瘤發生、發展、轉移等。該團隊的研究發現,與酒精代謝相關的某些基因變異以後,會增加飲酒者發生食管癌的風險。
林東昕介紹: 「過去我們主要是通過病理切片,來看腫瘤裡的癌細胞及其周邊組織細胞的改變,判斷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預後。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對癌變的細胞和組織進行單細胞測序,來瞭解整個微環境裡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免疫與炎症之間的關係,這些微觀層面的機制、機理研究,將為腫瘤預測、早期診斷、針對性的治療奠定理論基礎。」
「要圍繞臨床上遇到的問題來開展基礎研究,才能使患者和公眾受益,真正實現研究成果轉化。比如,要尋找有用的預警指標,讓預防更精準。要弄清楚炎癌轉化的作用點在什麼地方,如何能夠阻斷炎癌轉化的信號通路,為藥物研發尋找靶點。」林東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