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失智症用藥及腧穴臨床運用

傳統醫藥

文/王博學、王唯丞

前言

  失智症(英Dementia、德Demenz),其英文Dementia 一字來自拉丁語(de- 意指遠離+ mens 意指心智);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特徵是多種高級皮層功能紊亂,涉及記憶、思維、定向、理解、計算、判斷、言語和學習能力等多方面。近幾年來, 國內外研究相繼發現,中醫療法對於失智症有顯著的療效,包括維持患者認知能力,減少異常的精神症狀、如幻覺、憂鬱、被害妄想等等,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早在《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中有提到: 人之善忘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到了唐代孫思邈著作《千金方》云: 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衰退,思前忘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清代王清任親自觀察屍體所寫下的《醫林改錯》亦言: 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故經過歷代醫家的研究,對於失智症也歸納出幾個重要的病因病機, 像是:髓海不足、脾腎虧虛、氣滯血瘀、痰濁阻竅、心脾兩虛等。

一、失智症基本簡介及造成失智症的原因

1.失智症的基本簡介

  失智症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失智症可分為可逆或不可逆,視疾病成因而異。只有不到10%的失智症是可逆的。

2.造成失智症的原因

2.1腦變性病:某些皮質、皮質下疾病可引起癡呆,常見病因有阿爾采木氏病、匹克氏病、Huntington‘s病、Parkinson’ s 病、肝豆狀核變性、皮質-紋狀體-脊髓聯合變性等。

2.2腦血管病:不同部位的腦血管疾病可引起癡呆, 如多發梗塞性癡呆、頸動脈閉塞、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血栓性血管炎等。

2.3代謝性疾病:一些代謝性疾病影響腦的功能,造成癡呆,如粘液水腫、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肝豆狀核變性、尿毒癥、慢性肝功能不全等。

2.4顱內感染:顱內感染導致腦實質及腦功能改變,導致癡呆,如各種腦炎、神經梅毒、各種腦膜炎、庫魯病等。

2.5顱內占位性病變:腫瘤、硬膜下血腫可致結構及腦功能改變,引起癡呆。

2.6 低氧和缺氧血症: 包括缺血性(心博驟停、嚴重貧血和出血),缺氧性(呼吸衰竭、哮喘、窒息、麻醉),淤滯性(心力衰竭、紅細胞過多) 和組織中毒性等各類低(缺)氧血症。

2.7營養缺乏性腦病:硫胺缺乏性腦病、糙皮病、維生素B12及葉酸缺乏症等。

2.8中毒性疾病:常見於一氧化碳中毒, 鉛、汞等中毒, 有機物中毒等。

2.9顱腦外傷:頭部的開放性或閉合性外傷、拳擊員癡呆等。

2.10其他:正常壓力腦積水、類肉瘤病等。

二、失智症的臨床類型

  中醫認為老年癡呆多由於年老體衰,或久病臟腑虛衰,或中風後陰陽失調、痰淤互結,致精虧髓減,髓海不足,腦失所養所致。中醫將老年癡呆分為五類:

1.痰濁阻竅證:神情呆滯、緘默少言、倦怠嗜臥;胸悶不饑、頭重如裹、脘腹痞滿、口乾不欲飲;舌淡、苔白厚膩, 脈弦。

2. 氣滯血淤證: 神情呆滯、智力減退、語言顛倒,善忘;口乾不欲飲、肢體麻木不遂;舌質暗紫,或有淤斑淤點,舌苔薄白,脈細弦或澀。

3.心脾兩虛證:神情呆滯、抑鬱寡歡、倦怠思臥;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納呆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4.髓海不足證:腦轉耳鳴、表情淡漠、思維遲鈍、怠惰思臥;毛髮焦枯、骨軟瘺弱;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兩尺無力。

5.髓海不足兼痰淤阻閉證:神情呆滯、緘默少言、智力減退、語言顛倒、善忘;頭暈頭重、耳鳴、怠惰思臥、骨軟瘺弱、口乾不欲飲、肢體麻木不遂、腹脹痞滿;舌淡或紫暗,或有淤點淤斑,苔白厚膩,脈沉細弱, 兩尺無力, 或細弦, 或澀,或弦滑。

三、中醫防治失智症的臨床用藥及腧穴在治療失智症中的作用

1.根據不同的臨床類型合理用藥(實際用藥需視個人身體及經醫師診斷評估)

1.1 痰濁阻竅證用藥: 法半夏、竹茹、陳皮、膽南星、茯神、石昌莆、生酸棗仁、鬱金、枳殼、厚朴、生甘草、琥珀、夏枯草、象貝母。

1.2 氣滯血瘀證用藥: 桃仁、川紅花、牡丹皮、生當歸、澤蘭、香附、降真香、川芎、枳殼、乾地黃、黨篸、生甘草、茯苓、炒白朮、延胡索、柴胡、琥珀。

1.3 心脾兩虛證用藥: 黨參、生黃芪、炒白朮、生甘草、生酸棗仁、木香、龍眼肉、遠志、何首烏、茯苓、益智仁、生當歸、丹篸。

1.4 髓海不足證用藥: 生龜板、鹿角、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杜仲、鎖陽、巴戟天、淮山藥、續斷、菟絲子、補骨脂。

1.5髓海不足兼痰淤阻閉證用藥:生龜板、鹿角、菟絲子、杜仲、石昌莆、生酸棗仁、竹茹、桃仁、丹篸、法半夏、肉蓯蓉、茯苓、枳實、鬱金、陳皮、膽南星、琥珀。

2.腧穴在治療失智症中的作用

  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

  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腧穴在中醫治療失智症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研究成果,對不同的穴位現將其可以有效防治的失智症進行了總結如下:

2.1 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間的位置,有助改善患者認知能力障礙。

2.2 四神聰: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協助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2.3 神庭穴:位在頭部前額處,有安定神經、緩解情緒緊繃。

2.4氣海穴:位於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1.5寸處為下氣海,與兩乳正中膻中穴為上氣海相對,能理氣寬胸,益氣培元。

2.5風池穴:位於頭部後方,髮際凹陷處下方,可醒腦明目。

2.6勞宮穴:握拳屈指,中指指尖對應的掌心中央位置,可開竅醒腦、益智安神,同時也可以強健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2.7足三里: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能調理脾胃,利氣降逆。

2.8耳穴:外耳上的神門與心點穴,能夠緩解患者的緊繃憂鬱,並能改善失眠問題。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