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護陽平安度夏

傳統醫藥

文/劉紹貴(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隨著時序、節氣的交替變化,我們已經進入了立夏節氣,即夏季的開始。那麼,立夏之後我們養生該注意些什麼?如何才能平安度夏呢?夏日護陽有四個理由眾所周知,夏日養生的要義在於養心陽、護脾陽、促養長、靜心境。那麼心與夏有何對應關心?為什麼在萬物生長繁茂、夏日炎炎、高溫難熬、陽氣浮越之季,還著重強調應養心陽、護脾陽?筆者認為,其因有四。1.在中國大陸傳統文化和中醫學陰陽五行學說中,夏季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中應「火」之義;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中的「心」,在五行對應中亦屬「火」,且容易受天干、地支、五季、五方、五氣、五化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2.夏季從立夏起,氣溫日趨升高,大多在30℃以上,6~7月甚至出現37℃以上的持續高溫,大暑至立秋期間尚可出現40℃以上的極高氣溫。夏季人體的汗液排泄量大,既可損耗心陰,又可損傷心陽。在中醫學中有「汗為心液」之說,心陰、心陽損耗,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高溫、濕熱可引發中暑,更可損傷心陽。現代研究亦證實,夏日高溫可使人體生理功能減退,心臟供血不足,或引起代謝、內分泌、體溫調節等系統功能失調,體內水鹽代謝紊亂,變生多種疾病。3.炎熱的夏季,可因熱傷氣陰,口渴、煩悶,而人們多喜冷飲解渴、貪涼避暑,易造成脾胃陽氣的損傷。按照古曆法,我們的祖先把夏季的最後18天劃為長夏季,在五行中應「土」之義,主濕,與人體五臟中的脾相對應,而脾惡濕喜燥,易被濕熱所蘊、寒濕所困或暑濕所傷,導致脾胃陽氣不振,消化、吸收不利。4.曆書和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均提出有「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的陰陽轉化理論。所謂「至」即至高點,冬至日是全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和陰寒最重的一天,也是陰極陽生之際;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其後則白晝會慢慢縮短,黑夜會逐漸變長,此時陽氣雖達到極盛,但陰氣也開始緩慢生長,陽氣逐漸有所收斂,即泰極否來、陽生陰長、陰生陽長。但人體的陽氣若天與日,在陽氣極盛且浮越在外之時,也是陰液極易受到灼熱損傷及陰寒滋生或侵襲之時,養護具有主神明之功的「心」和具有運化輸佈之能的脾胃陽氣,就自然顯得尤為重要了。養心護陽有三個要點從養生角度講,如何才能達到養心護陽和平安度夏之目的呢?筆者亦認為有如下幾點。1.平心靜氣, 「少安毋躁」,順其自然。夏日更需有一個寧靜的心境,不要因炎熱、濕重而苦惱、煩悶,擾動了自己的心神。古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說, 「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民間俗語亦有「心靜自然涼」、「心靜少煩悶」之說,故應特別重視心神的調養,戒躁戒怒,樂觀闊達,神清氣和。2.調整起居作息,重視飲食調節。為順應四時之變化,應適當晚睡早起,在中午陽氣特別旺盛之時儘量睡臥休息1小時,以養足心氣,助解疲勞。居室宜清涼,但使用空調時溫度不宜調置過低,應保持在26℃~28℃,以免造成室內室外溫差過大,使人體不相適應。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節制。因為夏季屬火又多濕,暑熱、暑濕之邪均易傷人,在飲食選擇時可依「苦可養心」、「苦可燥濕」之說,適當多吃苦瓜等帶苦味的食物,或甘淡利濕的冬瓜、蕹菜、黃瓜、茄子、四季豆、豆角、赤小豆之類,或絲瓜、西瓜、綠豆等性質偏涼的食物。夏日納涼飲冷較多,需要顧護、扶持脾胃陽氣,也可適當進食生薑、蔥、蒜等溫散寒濕、鼓舞陽氣、促進脾胃運化的食物;尚可借助薏苡仁、茯苓、山藥、扁豆等藥食兩用之物以健胃滲濕、和中養胃,或以藿香、佩蘭化濕醒脾,或少量飲用涼茶而消暑,或以麥冬、蔘須、荷葉等清暑益氣、生津止渴、養陰清熱、益陰扶陽之藥煎水飲之。夏季飲食切忌油膩厚味,或過食補火助陽的食物。3.既要清靜、清涼避暑,也要適度運動。不要整天把自己關在空調房內,也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下作業或活動,尤其要避免在中午12時至下午3時炙熱的陽光下活動。但是,必要的戶外運動尚應堅持,在早、晚氣溫稍低、空氣較清爽的時段內仍應安排一些適宜活動,活動的環境應較幽靜,儘量使人體生理活動與外界環境保持一種平衡和適應狀態。以上各點,有的可能是「老生常談」,或前人早已提及,但在每年和各人的生活實踐中均有一定新義和新的感悟。__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