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歷史風景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副刊
文/韓天琪張文靜
常言道, 「民以食為天」,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吃」一直是中國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古代中國人是如何進餐的?古人餐桌上的禮儀又是怎樣的?
分餐與小食案
現代中國人一般採用圍桌會食的方式進餐,這種親密接觸的會食方式,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不過,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介紹,我國歷史上還有過另外的進餐
方式。
「分餐制的歷史無疑可上溯到史前時代,它經過了不少於3000年的發展過程。會食制的誕生大體是在唐代,發展到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制,經歷了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王仁湘說道。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轉變的契機竟然與中國人起居方式的改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周秦漢晉時代,筵宴上之所以實行分餐制,應用小食案進食是個重要原因。「如果食案沒有改變,飲食方式也不可能會有大的改變。事實上中國古代飲食方式的改變,確實是由高椅大桌的出現而完成的,這是中國古代由分食制向會食制轉變的一個重要契機。」王仁湘接著說。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著輕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後來說的「筵席」,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這種以小食案進食的方式,至遲在龍山文化時期便已發明。會食與高椅大桌西晉王朝滅亡以後,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族陸續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他們的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十六國時期。居於國家統治地位民族的變更,使得中原地區自殷周以來建立的傳統習俗、生活秩序及與之緊密關聯的禮儀制度,受
到了一次次強烈的衝擊。根據王仁湘的研究,正是在這種新的歷史背景下,導致了傢俱發展的新趨勢,傳統的席地而坐的姿勢也隨之有了改變,常見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輕鬆的垂足坐姿的衝擊,這就促進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高椅大桌進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繪畫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線索。可以肯定地說,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國人已經基本上拋棄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終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變。傢俱的改變引起了社會生活的許多變化,也直接影響了飲食方式的變化。分餐向會食的轉變,沒有這場傢俱變革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晚唐五代之際,表面上場面熱烈的會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人們雖然圍坐在一起了,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到宋代以後,真正的會食—即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出現在餐廳和飯館裡。」王仁湘認為,無論是分餐制、會食制,還是那種實質為分餐的會食制都是歷史的產物。多樣化的食具
現代社會流行最廣的進食方式是這樣三種: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中國人是用筷子群體的主體,是筷子傳統的傳人。那麼,古代中國人是如何進食的呢,古代是否還採用
過其他什麼進食器具呢?王仁湘介紹道,以考古資料提供的證據,古代中國人使用的進餐用具,主要有勺和筷子兩類,還曾一度用過刀叉。「這些進食器具中,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是筷子,它的使用至少已有3000年上下連續不斷的歷史。」王仁湘接著說, 「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勺與筷子一樣,成為中華民族
傳統的進食器具,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富有特色的熟食傳統,決定了我們獨特的進食方式。華夏先民的主食是粥飯,副食為羹湯,這些都不便直接用
手指抓食,還要借助手指之外的食具,才能將食物順利送達口腔。我們現代人享用中餐,要使用筷子和餐匙,這個傳統其實可以上溯至史前時代。雖然現代中國人進食中餐很
少用叉子,不過考古學證實中國的餐叉出現在4000多年前,而隨著西餐傳入的餐叉卻只有1000年左右的歷史。「在歷史時代,我們的先人仍然保留著使用餐叉進食的古老傳統,只是由於這個傳統時有中斷,餐叉的使用在地域上不很普及。」王仁湘解釋道,「在古代,作為進食具的餐叉並不是單獨使用的,與它配套使用的除了餐刀,還有餐勺。
」古代餐叉的使用與肉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中國古代將「肉食者」作為貴族階層的代稱,餐叉可能是上流社會的專用品,應當不會普及到一般民眾中。下層社會的「藿食者」,因為食物中很難見到肉,所以用不著製備專門食肉的餐叉。「中國人用餐叉的歷史已經追溯到了5000年以前,不過我們沒有將餐叉作為首選的進食器具,它實際上是基本被淘汰出了餐桌,這顯然是我們有更適用的筷子的緣故。」王仁湘最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