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 可針刺四縫穴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文/謝基立
小兒疳積為中醫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民間稱為「奶癆」,相當於西醫兒科的「嬰幼兒營養不良」。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家長們由於缺乏餵養知識,盲目地給小兒加強營養,反而加重了脾胃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使得食慾下降、營養缺乏,導致疳積的出現。
中醫治療小兒疳積的原則是健運脾胃。四縫穴為經外奇穴,位於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一手4穴,雙手共有8個穴位,是手三陰經所過之處。針刺四縫穴治療小兒疳積,尤其是伴有慢性泄瀉、消化吸收功能差的嬰幼兒,可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般在針刺四縫穴數次後,可以看到患兒大便次數減少,性狀亦逐漸恢復正常,食欲明顯改善,原來的厭食、偏食和挑食情況逐漸消失,夜間能夠安然入睡。
有關專家通過試驗研究發現,針刺四縫穴後,胃液的酸度特別是游離酸明顯增加,同時小腸分泌功能增強,各種消化酶尤其是胰蛋白酶、澱粉酶和脂肪酶的含量均明顯增加,對攝入食物的消化能力較針刺前顯著增強。
操作方法簡便易行,即局部用75%酒精棉球消毒後,用經過消毒的針灸針或縫衣針對準穴位快速淺刺,深度1~2毫米即可,隨即快速拔出。
針刺後,術者立即用拇指和食指擠壓針眼兩側軟組織,可以見到清澈透明(病情輕者)或黃色微渾(病情重者)的黏液從針眼溢出,然後用消毒乾棉球拭去黏液。可隔天針刺1次,連續針刺3~4次。針刺後務必保持患兒雙手皮膚清潔,以免針眼污染。
在針刺治療的同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健胃消食的中成藥,並且適當增加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以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