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體有毒嗎?別忽視了體內積毒5個信號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醫藥常識
「毒」是指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包括來自外在環境的壓力和污染、細菌、病毒等。而人體內的毒素只有20%可以通過排便的方式排出,其餘80%的毒素存積在血液中,單靠排便、排尿、排汗是排不掉的。
如果身體毒素不及時排出,長期堆積在體內,就會導致身體器官老化,各種疾病出現。
身體有毒素的5大表現,你中招了嗎?
1、臉部兩側長痘
臉部兩側是肝經的「一畝三分地」,一旦肝排毒不暢快,自己後院就會先著火。
2、舌頭上長潰瘍
中醫認為舌和心臟關係最為密切,潰瘍長在舌頭上,通常認為是心臟有內火。
3、面部長色斑
脾主管體內排濕,當脾中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蓄積毒素就找機會從爆發口排出去。
4、經常出現便秘
肺臟和大腸是一套系統,當肺有毒素時,腸道內也會有不正常淤積,出現便秘。
5、容易疲倦
身體內的毒素消耗了腎的能量,腎臟提供的能量減少,於是出現體倦,神疲思睡。
體內毒素有幾種?
1、食積之毒
中醫理論認為,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送是由脾胃共同完成。如果脾胃的功能失調,食物就不容易被人體組織消化利用。
時間久了,食積就會醞釀成毒素,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食慾不振、胸悶、噯氣、泛酸、大便不暢、面生痤瘡等不良症狀。
2、寒毒
寒毒的來源比較廣泛,各種因素導致的機體陰盛陽虛,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寒毒。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流暢,遇寒則凝滯。當體內有淤積的寒毒時,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通就會不暢,嚴重的能夠引起淤血阻滯或血管梗塞等惡性疾病。
3、熱毒
與寒毒正相反,各種因素導致的機體陰虛陽盛,就會產生所謂的熱毒。像中醫上所說的肝火旺、燒心等,都是受熱毒的影響引起的。
此外,比如口苦口臭、咽喉疼痛、面部如蒙油垢、易生痤瘡、易流鼻血、手足汗多、大便乾燥、痔瘡便血等疾病也大多由熱毒引起。
4、淤血
血管中的血液積滯,不能形成正常循環,都會形成淤血。發生淤血時,血液流通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就會對人體產生毒害。
5、藥毒
藥物本身是被用來治病的,但是如果藥物的方法使用不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反而會變成具有危害性的毒素,比如長期服用某些非處方類的藥物。
通常服用非處方類藥是為了緩解像頭痛、打噴嚏或者流鼻涕之類的症狀,但幾乎所有的非處方藥物都會給肝臟帶來很大的壓力。
許多藥物長期使用還會使人上癮,這意味著要維持同樣的功效需要不斷增加用藥的劑量,停藥時甚至會出現脫癮的症狀,這就是「是藥三分毒」的道理。
6、濕毒
機體水液代謝發生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就是水濕,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將之排出體外,可能會形成對人體有害的濕毒。
濕毒的危害較大,能阻礙血液流通,而且濕毒性黏滯,一旦引起不良疾病,病情容易反復發作,不易痊癒。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像小便不暢、腹瀉、痤瘡、濕疹、或身體不明原因的倦怠等症,都與濕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體內毒素來自哪裡?
1、來自食物中的毒素
「病從口入」已經不僅僅指的是飲食習慣的不當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還包括某些食物中含有的傳染病或者毒素。
2、來自藥物中的毒素
長期的臨床研究顯示,人長期服用藥物或者使用藥物的方法不當,會使藥毒在體內大量積累,引起藥物性營養不良。
3、來自空氣中的毒素
空氣對人類的生存極為重要,但是現如今的空氣已經人類生活中產生的大量有害氣體所充斥,含有各種各樣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4、來自家居環境中的毒素
根據一項權威的調查顯示,在室內的空氣中最多可以檢測出幾百種揮發性的有害物質,比室外空氣中的毒素含量要高出幾十倍。
5、來自水中的毒素
隨著工業的發展,很多水源已經受到了污染源的長期侵害。生活用水雖然經過簡單處理,還是不能徹底清除殘留的細小污染物。
排毒要做什麼?
1、排毒首先要放鬆身心
壓力一旦超過人體自身的調節範圍, 就會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毒素。
2、偶爾齋戒減少毒素生成
飲食不當也許是製造毒素、導致身體不適的最根本原因。
3、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不管有沒有「便意」,早上起床後要到廁所裡坐一會,培養便意,對排毒有很好作用。
4、保持適當的運動
適度的運動,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更有利於「毒素」排出體外。
排毒不要做什麼?
1、禁食
斷食不但不利於排毒,反而會損傷脾胃功能,還會帶來寒濕,導致惡性循環,很容易引發各類疾病。
2、熬夜
當「夜貓」付出的代價可不只疲勞而已,因為大部分排毒器官都會在夜晚工作。長期熬夜會引起分泌系統功能紊亂,新陳代謝出現障礙,從而產生各種毒素,出現面色黯淡、口臭、便秘的症狀就不足為奇了。
3、久坐
白領常常在辦公桌面前一坐8小時之久,缺少足夠的運動。使體內的經氣運行不通暢而導致毒素的產生與積滯,也會使腸道蠕動減慢,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便秘,使毒素的積累愈發嚴重。
4、濫用藥物
不少人常常借助牛黃解毒片瀉火解毒,可是濫用此藥,解毒片也可能變成「中毒片」。
5、盲目「瀉」
「排毒」理論主要出自中醫血熱氣重之說,多依重於「瀉」。但對於那些氣血虛弱的人來說,不僅不應該瀉,反倒應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