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裡的革命

副刊

  老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環境過於乾淨,不利於維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文/李丹宜

  你知道自己的身體是數萬億微生物的家園嗎?包括細菌、真菌、古菌、病毒和噬菌體,甚至寄生蟲,它們一起組成你的微生物組。它們遍佈你的全身,但其中的絕大部分定居在腸道,由於細菌所占的比重最大,有超過1000種細菌,數量約38萬億,因此,科學家們給這些腸道微生物起了一個名詞,叫腸道菌群。

哪些疾病和腸道菌群有關

  對於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疾病而言,腸道菌群也分「好細菌」和「壞細菌」。它們在身體中創造了健康的平衡。目前,科學家們只是將一個人的細菌構成與某些疾病的存在聯繫起來,還不能確定因果關係。檢測腸道細菌可能成為醫生更早、更準確診斷某些疾病的一種方式。

肥胖  肥胖通常伴隨著特定腸道細菌類群之間的比例改變。一些研究發現,胖人往往有更多類型的壞細菌,能從食物中獲取能量並?明身體儲存脂肪。這為體重增加創造了條件。

心血管疾病  腸道菌群可將肉類中富含的左旋肉堿代謝為三甲胺,三甲胺在肝臟中被轉化為氧化三甲胺(TMAO),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菌群組成和功能的差異,可影響攝入肉堿後產生的TMAO水準,進而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

過敏  近期有研究表明,嬰兒食物過敏的發生與腸道菌群中某些梭菌目細菌含量過少有關。補充這些缺乏的細菌,或者某些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細菌,可使抑制過敏的免疫細胞數量增多,從而緩解實驗動物的過敏症狀。

阿茲海默症  有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病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這可能促進炎症的發生,以及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的增加。

  總之,腸道菌群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計」,可反映人的健康狀態。但腸道菌群與很多疾病的因果關係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每個人的腸道菌群一樣嗎

  如同指紋一樣,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腸道菌群;但與指紋不同的是,腸道菌群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只是長期保持相對穩定。

  腸道菌群受多種因素影響, 比如幼年期的菌群建立、遺傳、藥物、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等。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了菌群中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和功能。

  腸道菌群的建立起始於出生時,2歲~3歲時趨於穩定成熟,陪伴人的一生。嬰幼兒時期形成的腸道菌群,對長期健康有深遠影響。

  遺傳因素也可影響腸道菌群的構成,但影響所占比重較小;反之,飲食、用藥、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起主要作用。

  飲食在很大程度上可直接塑造腸道菌群。長期的飲食模式是菌群組成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短期的飲食變化也可快速地改變菌群組成。

  人們外出旅遊時,腸道菌群會很快對當地的飲食作出反應、發生改變,而回到家裡恢復過去的飲食習慣後,腸道菌群也會迅速復原。

如何改變自身的腸道菌群

  如果你長期改變飲食,例如從高脂肪、高糖飲食變成更高纖維、更多樣化的飲食,你是有可能重塑身體的腸道菌群,使其更健康。

  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糧的人,會吃進很多膳食纖維,可使菌群中降解纖維的細菌增多,對健康有益。好好吃飯不挑食,多吃用新鮮食材製作的飯菜,少吃垃圾食品,這或許是促進腸道菌群健康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

  生活方式也可直接或間接地塑造腸道菌群。缺乏運動、常吃夜宵、晝夜顛倒、飲食不規律、長期疲勞和壓力過大,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因素已被證實不利於菌群健康,可促進多種慢性疾病。

  還有一些環境因素,比如家裡是否養寵物,是否過度使用清潔殺菌產品,也會對人體的腸道菌群產生影響。老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環境過於乾淨,不利於維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口服藥物也可影響腸道菌群,最明顯的就是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治病救命,但也會促進耐藥菌的產生,同時還會對人體共生菌群造成極大傷害。服用抗生素後,腸道細菌的數量和多樣性會大幅降低,菌群的組成在半年後也無法完全復原,有些數量稀少的細菌甚至可能徹底消失。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使用抗生素可增加肥胖、過敏等疾病的風險,腸道菌群可能就是中間的介導因素。另外,約1/4的非抗生素藥物也具有抑菌作用。從腸道菌群的角度來看,確實「是藥三分毒」。

副刊
亞洲蹲 為何只有亞洲人能做到

近日,「亞洲蹲」(Asian Squat)在網上突然火了,其原因是這種姿勢只有亞洲人可以完成,大部分 …

副刊
英國醫院設禁煙看守員

文/曹雪  在很多醫院,儘管有顯著的禁煙標誌,可還是有很多人視而不見。英國醫院為此也是操碎 …

副刊
最早的呼吸機叫 鐵肺

「ECMO葉克膜」一詞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報導中出鏡率很高,它是英文的「體外膜肺氧合」的縮寫,也稱「體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