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小炒不能少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文/劉小平
20世紀後半葉,中藥飲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些中醫院的中藥加工炮製室隨之逐漸消聲匿跡。平心而論,飲片廠的出現使大部分中藥用現代機器統一加工炮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飲片品質,降低了加工成本,提升了飲片生產的規範化,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但在這種進步的背後,如當歸等中藥的一些炮製品臨床使用頻率較低,不適合飲片廠的大規模生產而被邊緣化,導致臨床可及性較差。
按照傳統的炮製方法,當歸加工炮製可分兩大類。首先是切製又分全當歸、歸頭、歸身、歸尾的切制。根據中醫理論,當歸頭止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活血,全當歸和血(補血又活血)。切制時,應該分別按根頭、主根、支根及整支當歸分開切成薄片。由於止血的歸頭和補血的歸身臨床使用量極少,飲片廠幾乎不供貨,藥房也就缺貨。
中醫師在無奈之下,只能另加其他止血藥或補血藥解決,有的甚至直接用全當歸替代。其次是炒制,分為酒當歸、土炒當歸及當歸炭三種。這些炮製品使用概率也極低,臨床中時常用全當歸替之。
如此一來,對於血虛血滯、崩中漏下、月經不調的婦科病症,沒有了酒當歸,能用好四物湯?血虛便溏,腹中時痛之症,沒有了土炒當歸,還能選擇哪味恰中肯綮之品?
崩中漏下,月經過多,血虛又伴出血時,又怎能有比當歸炭更合適的中藥?其結果正如《修事指南》中所說的「炮製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症不驗也。」當歸等中藥炮製的邊緣化,影響的是中藥的療效和中醫的聲譽,丟掉的是中醫用藥的特色。
筆者認為,要解決中醫臨床實踐中對用量極少且品種或規格市場無供應的飲片需求問題,臨方炮製不失為一條途徑。醫師開具處方時,根據藥物性能和治療需要,請醫院或藥店中藥調劑人員根據醫囑要求,臨時將生品中藥飲片進行炮製。
不過中藥臨方炮製的範圍比常規炮製小,炮製方法比常規炮製少,所以簡稱「小炒」。在加強中藥房建設的同時,也要加速中藥臨方炮製室的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前者是指臨方炮製室的房間與場地、設施與設備的修建與置備,後者則指人才的培養與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