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要結合臨床

傳統醫藥

文/張琪
中醫的發展是個複雜問題,不僅基礎理論研究要紮實,還要重視病證結合和準確辨證等。中醫究竟該怎樣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不應孤立先從腎談起。腎具有分清泌濁的作用,主水液代謝。中醫與現代醫學不同。現代醫學認為此種作用是腎臟和膀胱單獨完成的,而中醫認為與肺、脾、腎三臟及胃、膀胱、三焦相關。肺主通調水道,《內經》云: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意即水穀精華經胃的吸收到脾,脾主運化,將精微輸注到肺,肺朝百脈,再經肺濡養全身,肺氣通調下達於膀胱,膀胱與腎相合,即下達於腎,再通過膀胱的氣化作用排出體外。以上任一臟出現問題,即可出現水腫。我們這些年來一直按照這個思路來治療水腫。現代醫學將水腫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輕者多病位在肺,通過宣肺而消腫,如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加朮湯。辨證要抓在哪個臟器為主,若在脾臟,則證見腹瀉、腹痛、脾胃不和,舌苔滑潤,為脾陽不足證。脾主運化,一是運化水穀精微,水穀精微即包括蛋白在內;二是運化水濕,若見以上證候則重點在脾,應從脾論治,如茯苓導水湯。若見下肢腫、腰酸、腿冷、畏寒、尿頻尿少,則為腎陽虛,用溫腎藥來治,如真武湯,溫腎又溫脾。臟腑之間是相合的,腎陽為脾陽之母。還有腎氣丸、右歸丸。若二臟合病,最常見的是脾腎同病,要脾腎合治。如參芪地黃湯重用黃芪治療蛋白尿有效。黃芪入足太陰脾經,補脾氣,白朮補脾但不能補氣,太子參、人參都是補脾肺之氣的。以前對臟器的研究也走了一些彎路,比如有些單位研究出腎陽虛和腎陰虛是什麼,但與臨床結合不了。用現代科學研究中醫,但方向要找準,因為陰陽不是一種東西,不是一種物質。如果硬要找出一種物質,這樣的科研沒有實用性,是失敗的。所以中醫基礎的研究不應孤立研究某一臟器,應結合臨床。中醫理論是我們的祖先從臨床上得出結果的,給病人治療有效,在有效的基礎上再提出理論,理論反過來再指導臨床實踐。這種理論是反覆實踐形成的,所以行之有效,經得起考驗。中醫要提高,還要臨床上有療效,才是真正的提高。病證結合不能拋棄中醫的病新時代賦予中醫前進和發展的道路,就是西醫的病與中醫的證相結合,西醫的病可以補充中醫辨證論治的不足。中醫辨證論治並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受到時代的限制。比如張仲景的辨證論治很少討論舌象,只是看脈、脈證結合,但是面色、舌象如何,很少提到,這不是張仲景的問題,是因為受到了時代的限制。現代有了西醫的診斷也可以開拓中醫的視野,既要考慮中醫辨證,又要考慮這是什麼病。比如肝硬化腹水和腎病綜合症腹水,前者是由門脈高壓導致的,後者是由腎小球率過濾減少導致的,結合西醫的病因,用中藥治療就需要分析。西醫辨病對中醫辨證是有幫助的,但是拋開中醫的病是個缺欠,因為中醫的病與中醫的證也是有聯繫的。如《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裡每篇條文講的都是病,如痰飲病、少陽病。比如腹水見腹皮青筋暴露,中醫叫鼓脹,是肝硬化腹水,而腎炎腹水就沒有青筋暴露。古代就有分析,肝硬化腹水叫血鼓,腎炎腹水就叫水腫。所以中醫的證和中醫的病也有聯繫,中醫病名也是有價值的。另外,對於西醫診斷不明白的病,中醫也有好的療效。比如有一位患者,腿伸不直,在很多大的西醫醫院不能確診,只能暫且認為是神經官能症。後來這位病人到醫院就診。筆者反覆琢磨,發現這是中醫的拘攣。「兩腳拘攣,病在筋」。筋脈拘急不舒,足厥陰肝經絡於巔頂,又見頭痛。筆者給他用了芍藥甘草湯加舒經活絡的藥,病人服了幾服藥之後就能下地行走了。像這樣的病,西醫診斷不明確,在中醫裡卻有所涉及。中醫現代化是必由之路中醫現代化是必要的。現在影響中醫發展的就是從理論上講不通,讓人家聽不懂。比如《傷寒論》本來是很樸素的東西,但為其注解就要和陰陽五行聯繫起來,不易讓人理解,尤其是西方人。中醫現代化不要弄太玄的東西,但也不是西醫化,要把中醫的道理說明白,使有知識、懂科學的人一聽就能理解。熟悉四診才能準確辨證提高辨證論治本領的前提就是四診要掌握準確。青年醫生對中藥使用沒有老中醫熟練,就是因為辨證論治不準確。而辨證論治不準確的原因之一就是四診不熟,只有四診熟,然後才能辨證,辨證準才能療效好。因此,年輕醫生要注重四診,在這方面苦下功夫。現代儀器檢查對中醫四診有幫助,但是代替不了四診。因為四診不是像西醫那樣找出具體病灶,而是按照中醫理論體系辨寒熱虛實,儀器是查不出寒熱虛實的。(吳剛整理)

傳統醫藥
改善胃健康 穴位按摩來幫忙

《靈樞‧五味篇》中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水穀」即指吃進 …

傳統醫藥
總燒心 要肝胃同治

文/石筱璿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吃了太熱或太多難以消化的食物、吃飯速度太快、喝酒太多而 …

傳統醫藥
前列腺癌術後補腎有用嗎

文/林麗珠 問:我今年68歲,剛剛做完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也做了化療。手術後到現在身體有點虛弱,胃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