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謂之神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文/張穩(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幹部保健內科副主任醫師)
中醫診斷學有獨特的診斷方法,最重要的為「望、聞、問、切」四種診查方式,據傳為扁鵲所創立,望診居於四診之首。醫者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瞭解健康或疾病狀態,稱為望診。
望診是一種實用價值較高的中醫傳統診法,內容主要包括:觀察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量等。
「觀其形體,可知五臟盛衰」。筆者院王行寬教授臨證之時,首重望診,強調「有諸內,必形諸外」,即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念,能視外而知內。筆者跟隨王老侍診心得1例,略陳己見。
年前,一位老人找到筆者,說最近幾個月老咳嗽,有時痰中帶點血絲,要求服用幾服中藥。進一步詢問病史,該老者30天前曾在其他醫院住院,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給予抗感染等治療。出院後間斷咳嗽,痰裡仍然帶血絲。
筆者當時對這位老者的望診結論是精神萎靡、眼泡浮腫、雙目失神、目暗睛迷、面色黧黑。當時腦子裡一下躍出一個念頭:內有沉屙。一轉念想到該老者剛因肺病住院,應該做了詳細的檢查,又有點動搖,當時有兩個念頭在鬥爭:開幾服中藥回去吃,建議老者繼續做檢查。但仔細問了幾個問題後,還是建議老者住院,1週後老者被確診為肺癌並有多處轉移。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於諸外」,人體內五臟六腑的氣血盛衰皆能映射於體表與之相關聯的部位,從而做出診斷,為開方用藥配穴等提供依據,這就是望診的依據所在。
望診是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的有序映射,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體臟器疾患的病理資訊都會有規律地映射在體表的相關部位。第二,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的映射是分層次的,如五官分應五臟、局部對應臟腑、局部對應周身等。第三,每個臟器疾患的病理資訊可以同時映射在不同的部位,而且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古有「望而知之謂之神」,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總的外在表現,又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因為神的活動是以精血作為物質基礎,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在表現,所以通過神的變化就能判斷臟腑氣血盛衰和疾病的預後好壞。
神雖然於全身皆可表現,但卻突出表現於目光。肝開竅於目,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眼的變化,不只關係到肝,與五臟六腑皆有關係。
望目,除觀察眼神外,還應注意外形、顏色及動態等方面的變化。老者雙目失神、目暗睛迷,即是精損氣衰的表現,說明其臟腑功能已有衰敗表現,預後不良。老者面色黧黑,也是病色。
清代名醫林之翰曰:「四診為岐黃之首務,而望尤為切緊。」望診在中華文化醫學發展中延綿數千年而不衰,堪稱「國粹」之精華。
望診時要尋找最敏感點,並參照相關區域的反映,還要多種診法合參,才能提高望診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