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一詞的前世今生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傳統醫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於7月1日正式實施,這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越來越多的中醫藥界同仁問起這樣一個問題:“中醫”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叫開的?其實,籠統的說法早就有了,普遍認為“中醫”這個詞始于西醫傳入中國後,相對于西醫而言。比較集中的是,2008年以來有10多種非中醫史學者編寫的書籍都這樣寫道,“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是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醫、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為“中醫”。此時,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可見,迄今為止與西醫相對的“中醫”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及文獻,還沒有人明確報告過。5年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曾希望筆者能考證“中醫”一詞的出處。1998年,筆者開始致力於中醫藥學名詞術語的規範化研究,對重要的名詞術語給予更多關注。古今名實演變,不僅直接影響名詞術語的規範,還與中醫藥學概念的正確理解、中醫藥理論的現代詮釋緊密相關。5年前,由筆者牽頭的“中醫藥基礎學科名詞術語規範研究”被科技部立為重點項目,其中任務之一是考證重點詞,作為規範的學術支撐。這一背景促使我們專門考證“中醫”等名詞術語的源流、概念內涵與名稱的變化。經過對大量文獻的披閱,3年前,我們找到了答案,當時考慮到可能還會有新的發現,不敢草率發表。又經3年尋覓,這個發現仍未被刷新。其實“中醫”兩字出現已近2000年。古義“中醫”約有1800年,謂之前生;今義“中醫”有160年,謂之今生。前世“中醫”1800歲“中醫”兩字在西醫傳入之前早就見於我國古代文獻。西元80年成書的《漢書•藝文志》有記載,諺語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裡的“中醫”,意思是中等水準的醫生。可見,“中醫”被漢代班固載入史冊之前,已在民眾流傳了一段時間,距今已近2000年了。在後世的文獻中,指中等水準的醫生或醫術,如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雲:“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並引申為普通醫生或醫術,明代《古今醫統大全》(1556年)說:“胃氣實者,雖有病,不攻自愈,故中醫用藥亦嘗效焉。”至今義“中醫”出現後,古義“中醫”漸漸不再使用,一般只能在古文獻中見到了。今生“中醫”160歲研究表明,現代意義上的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大約在16世紀中葉的明末清初,距今有360年左右。在西方醫學進入我國最初的兩個世紀裡,醫學在稱謂上還沒有中、西之分,直到英國傳教士醫生合信(Benjamin Hobson)1857年在上海編譯出版《西醫略論》,才開啟了“中醫”的今生。《西醫略論》是第一部以“西醫”命名的醫學著作,同時也是目前發現最早使用“中醫”一詞指稱中國固有醫學的文獻。該書記載:“後附鋸割手足等圖,系西國慣用之法,不得不載;恐中醫一時未能仿行,姑不詳論。”這裡的“中醫”指與西醫生相對的中醫生。同書還以“中國醫士”“中土醫士”與“西國醫士”相對,“中土醫學”與“西醫”相對,而後者已含有中醫學之義了。合信編譯西方醫著時,為使中國人容易理解,採用自己口述,請中國人協助筆譯或潤色。這種中外人士合作翻譯西方著作的模式,在當時並不鮮見,而且採用歸化譯法,選用中國已有的詞彙作為專業術語,如西醫選用中醫術語心、肝、肺、腎、衛生等,難免與本義不盡相同,而如脾、霍亂等被西醫借用,其義相去甚遠。《西醫略論》出版時,題為“英國醫士合信氏著,江甯管茂才同撰”,可見當時南京有位姓管的秀才參與編譯,最終的結果是該書首次使用“中醫”指稱中國固有醫學,與譯入的西方醫學相對應。之後,陸續有醫家開始使用“中醫”一詞,尤其是與西醫比較、對舉時。如1881年羅定昌《中西醫粹》書名“中西醫”連用;1884年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載:“蓋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因摘靈素諸經,錄其要義,兼中西醫之說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 可見,19世紀80年代“中醫”“西醫”兩個術語開始成為中醫學術界的話語。“中醫”作為中醫學的簡稱,開啟了我國中醫、西醫二元格局中指稱中國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