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診治進展需關注
- By : Cmreportny123456
- Category :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文/董士豪周立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西院神經內科)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指由顱內血管或脊髓血管病變引起的一過性或短暫性、局灶性腦、視網膜、脊髓的功能障礙。2010年TIA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國人對TIA的瞭解以及有效控制低得可憐:年齡標準化TIA患病率達2.27%,知曉率僅3.08%,規範治療率僅為4.07%。近些年,隨著研究的深入,對TIA的定義、診治等都有了新的理念,值得大家關注。
TIA診斷莫死守24小時
TIA傳統定義以症狀持續時間<24個小時為界限,但是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TIA症狀持續多在1個小時內(通常不超過30分鐘),遠低於24個小時。若症狀持續超過1個小時,往往也不大可能在24個小時內得到緩解,最後經影像證實為急性缺血性卒中。
這樣看來傳統的TIA定義並不能準確劃分有或沒有組織梗死的患者。同時急性缺血性中風靜脈溶栓治療要求儘早實施,越快越好,如果繼續使用24個小時的時間界定,坐等患者發病後症狀自行恢復,無疑會延誤急性缺血中風的早期治療,給患者帶來不可逆的損害。
2009年ASA(美國中風協會)在《Stroke》雜誌上發佈了TIA的新定義: 「腦、脊髓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發急性腦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該定義未提及症狀持續時間界定,由此可見發現擴散加權成像(DWI)高信號病灶並能解釋相應症狀、體徵,才是區別TIA與急性缺血性中風的關鍵。
TIA症狀多樣不易鑒別
大多數TIA患者就診時臨床症狀已經消失,故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突然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符合頸內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及其分支缺血表現,並在短時間內症狀完全恢復,應高度懷疑TIA。
但一些臨床症狀需要與癇樣發作、Todd麻痹、暈厥、感染、功能性疾病、偏頭痛、腫瘤鑒別。這裡要特別提出的是短暫性全腦遺忘(TGA),其特徵是順行性片段性記憶喪失,雖可以復發,但不會引起較嚴重的腦血管病變的危險,這一點與其他的腦缺血不同。
此外,不典型的神經功能缺損同樣可能被誤診。例如以肢體抖動為主要症狀的TIA可能被誤診為癇性發作,而實際上,部分肢體抖動的表現通常與頸動脈狹窄有關;孤立性的眩暈通常在中風病人中不常見,但確實是一部分後循環缺血患者病情進一步進展前的唯一症狀;枕葉或大腦腳的梗死僅可表現為視幻覺或譫妄發作,而沒有顯著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皮質梗死可能會出現類似橈神經損傷腕下垂的表現等等。
TIA治療應有「前瞻性」
大量研究顯示,TIA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中風發生風險。相關薈萃分析指出,TIA患者發病後第2天、第7天、第30天和第90天內的中風復發風險分別為3.5%、5.2%、8.0%和9.2%,上述資料證實TIA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之一,是完全性缺血性中風的危險信號。
ABCD2評分用於預測TIA後2天內中風的發生風險,高危組(6~7分)、中危組(4~5分)、低危組(0~3分)患者在2天后的中風發生風險分別為8.1%、4.1%、1.0%,具有很高的中風風險預測價值,是目前ABCD評分系統中使用最廣泛的。
根據2014年的中國缺血性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發病在24個小時內ABCD2評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患者,應儘早給予阿斯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21天。
對於症狀尚未緩解來就診的TIA患者,且處在溶栓時間窗的,證據表明溶栓的獲益遠遠大於風險,接診醫師應嚴格把握適應證及禁忌證,積極給予靜脈溶栓治療。對於症狀完全緩解的患者,應積極完善各項化驗及檢查明確TIA或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診斷,明確發病機制(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或微栓子)從而個體化治療。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