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報導
時事新聞

睡不好可能是基因變異了

【本報訊】晚上睡不好,也許是因為壓力大,也可能是因為年齡大,但科學家日前說,基因也有可能在其中作怪。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傑生‧格斯特納等人當天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大腦星形膠質細胞裡發現了一種叫FABP7的基因,其一旦發生變異,就讓人睡不香。這種基因也影響小鼠和果蠅的睡眠品質。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小鼠開展實驗,發現與正常小鼠相比,敲除FABP7基因小鼠的睡眠斷斷續續,這意味著FABP7可能是哺乳動物保持正常睡眠的必需基因。

  為此,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近300名日本人的基因,結果發現, 其中29人的FABP7基因[……]

Read more

Read More
要聞

抑鬱會使化療效果降低

【本報訊】《時代週刊‧健康》日前發表了國際上首個「抑鬱使化療減效」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由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王啟鳴團隊開展,該院呼吸內科三病區吳育鋒博士是論文第一作者。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抑鬱使化療減效」的作用機制,找到了情緒對腫瘤患者化療影響的物質基礎。

  該團隊發現,抑鬱可能通過下調腦神經營養因數(BDNF),使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惡化。也就是說,處於壓力下的癌症患者,血液中腦神經營養因數大量減少,而低水準的BDNF會導致患者對化療藥物產生耐藥性,最終導致化療失敗,並且抑鬱使患者無法忍受化療副反應。

  該研究觀察了186名Ⅲb期及Ⅳ期肺小細胞癌患者,採[……]

Read more

Read More
要聞

卡介疫苗或可降低感染冠狀病毒風險

【本報訊】卡介疫苗(BCG), 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全球許多其他監管機構批准的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冠狀病毒感染或降低嚴重性的COVID-19。

  卡介疫苗是在1908年至1921年之間開發的,每年向全世界1億多兒童接種。在美國,它也獲得了FDA的批准,可以治療膀胱癌並作為高感染結核病風險人群的疫苗。目前有幾項臨床試驗正在評估BCG疫苗抗COVID-19的有效性。

  發表在《臨床研究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測試了美國Cedars-Sinai衛生系統中6,201名醫護人員的血液,以尋找針對SARS-CoV-2(引起COVID-19的病[……]

Read more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微彈簧圈 診治肺部微小病變的引航員

文/崔健(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胸心外科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隨著胸部低劑量CT和薄層CT的普及,臨床上直徑小於1公分的肺部小結節(包括肺部磨玻璃樣變及肺部微小結節)越來越多地被發現,其中,部分肺部小結節為早期惡性腫瘤或癌前病變。這對於肺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出了新的要求。

  胸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肺部小結節的早期診治提供了機會。然而肺部小結節的定位,成為其診斷治療的瓶頸,也是廣大胸外科學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好的定位猶如「指引船舶安全航行的引航員」能夠幫助術者找到病變,並指導手術的順利進行。

  目前臨床應用的定位方法有術者術中觸診,三維模型[……]

Read more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給神經留出路 讓截肢痛消失

文/埃柏林博士(美國麻省總醫院手部外科研究員)

  在美國,有200萬截肢者,每年約進行18.5萬次截肢手術。在這些患者中,截肢治療後會有25%~50%的患者留有持續性疼痛,這種疼痛被稱為截肢痛。這種疼痛表現為無休無止的「觸電感般的」疼痛、麻痹、灼痛感,它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以往止痛藥治療是唯一的選擇,但只有5%~10%的患者能夠得到治癒。

  截肢者患有慢性疼痛的主要起因是神經瘤。在截肢時,醫生會切斷包括神經在內的多種組織,其中被切斷的神經會嘗試向肢體末端「重新生長」,可惜肢體末端已經被截取,最終「無處可去」的神經末端只能形成瘢痕組織,即形成神經瘤,並帶來神[……]

Read more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基因編輯技術改變胚胎或不存道德問題

 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的DNA有沒有違反倫理?英國一個倫理學委員會日前表示,只要審慎考量這項科學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在道德上是可被允許的。

  據英國路透社報導,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委員會的專家表示,儘管目前不應修改法律允許編輯人類基因組, 以糾正後代的遺傳缺陷,但在未來的立法中不應排除這種可能性。

  據報導,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是一個獨立的機構,負責研究生物學和醫學新發展衍生的倫理問題。

  該委員會還敦促美國、中國、歐洲和其他國家地區的科學家和倫理專家儘早參與公開辯論,談一談人類基因組編輯可能意味著什麼。

&nbs[……]

Read more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癌症治療攻防有時機

文/王笑民(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腫瘤中心主任)

  「正邪相爭」貫穿於惡性腫瘤發生、發展、復發、轉移的全過程。既然人體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控制癌症的發生和發展,就必須借助外部力量。

  目前,治療癌症的主要策略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應用攻擊(祛邪)方法直接殺傷癌細胞;二是應用防禦(扶正)手段,通過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從而有效抑制癌細胞發展。

  我們該如何掌握攻擊與防禦的適宜時機,準確把握以攻擊為主,還是以防禦為主的分寸呢?

徹底摧毀

  早期癌症患者,其腫瘤常局限於身體的某個部位,體積小且未向周圍的組織[……]

Read more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解讀2020年諾貝爾 生理學或醫學獎
獵手們如何追蹤到C肝病毒

文/彭茜

  人類的生存發展史也是一部與病毒的鬥爭史。肝炎就是人類長期面臨的最嚴重健康挑戰之一。

  所幸的是,經過幾代科學家的探索,人類已摸清幾種肝炎病毒的全貌,並開發出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手段。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3位元「病毒獵手」—哈威‧阿爾特、查理斯‧賴斯和邁克爾‧霍頓。

  血源性肝炎具有高發病率和高致死率,每年造成全球百萬人以上死亡,還會引發肝硬化和肝癌,給患者帶來更多難以忍受的長期病痛。儘管酗酒、環境毒素以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因素也會導致肝炎,但最主要病因還是病毒感染。

  早在20世[……]

Read more

Read More
時事新聞

茲卡減毒活疫苗 可實現長期免疫

 【本報訊】華人學者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日前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新開發出一種寨卡減毒活疫苗,小鼠實驗顯示,這種疫苗小劑量注射一次就能達到長期免疫效果。

  茲卡病毒此前在巴西等國大範圍傳播,促使全球加緊相關疫苗研發。減毒活疫苗是指活病毒經處理後毒性減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疫苗。

  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史佩勇領銜,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巴西衛生部下屬位於帕拉州的埃萬德羅‧沙加斯研究院共同參與的團隊建立了寨卡克隆病毒平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對病毒進行改造,得到了保留複製能力和免疫原性的寨卡病毒減毒株。

  史佩勇說,經過基因[……]

Read more

Read More
時事新聞

科學家發現會吃塑膠的真菌

【本報訊】中國大陸中科院科學家近日在塑膠生物降解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能夠高效降解聚氨酯塑膠的新菌種—塔賓曲黴菌,該真菌有望成為未來治理白色污染的「利器」。這項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環境污染》上。

  聚氨酯材料是現代塑膠工業中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廣泛用於工業、醫療、建築和汽車等領域。

  「聚氨酯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其廢棄物污染環境等問題。」據論文通訊作者、專案負責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許建初介紹,目前聚氨酯材料的化學降解主要包括水解、熱降解、光降解等,但這類降解成本高且易產生二次污染,而更為環保的生物降解一直是全球塑膠[……]

Read mo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