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醫藥

藥食兩用話銀耳

文/ 黃連珍(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教授)銀耳又名白木耳, 是寄生在腐木上的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 品質上乘的銀耳也叫做雪耳。銀耳既是名貴的營養滋補品,又是扶正強壯的補品, 所以被人們稱作菌中之冠。現代營養學分析發現,銀耳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元素等[……]

Read more

傳統醫藥

養生保健每天吃夠三四五

文/李本秀養生,有時候不是什麼大智慧,而是生活中的小細節。最普通的食物,若能堅持吃,效果也不同凡響。每天堅持吃三個核桃、四個桂圓、五顆紅棗對身體大有裨益。三個核桃健腦潤肺核桃的藥用價值很高。小孩吃核桃補腦;中青年上班族壓力大,吃些核桃能緩解大腦疲勞,減輕壓力;而老年人吃核桃有助於抗衰老。核桃含有豐富[……]

Read more

傳統醫藥

中醫用藥多端不應該被否定

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的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說: 「中國說是有醫學, 其實還是手藝。西醫處方, 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藥, 無大出入; 而中醫的高手, 他那運才施巧的地方都在開單用藥上了。十個醫生有十樣不同的藥方,
並且可以十分懸殊。因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藥, 都是沒有客觀的憑准的。」梁漱溟[……]

Read more

身心健康

別給自己扣抑鬱的帽子

常有些人開口就是「我有抑鬱症」、「我得了焦慮症」等,早早給自己貼上心理有病的標籤。但他們往往只是存在某些心理行為症狀,情況根本沒那麼糟糕。心理疾病的診斷有嚴格的標準,需要心理醫生來判斷。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本是好事,但誇大問題就會弄巧成拙。一旦給自己貼上某種心理疾病的標籤,有的人會出現悲觀失望情緒,行[……]

Read more

身心健康

壓力大白細胞會翻臉

文/方留民白細胞就像身體的衛兵,是對抗病菌等不速之客的重要武裝。但是,如果白細胞產生過量,無處安放的它們就可能惹事生非,甚至翻臉不認人,攻擊自身的正常血管和組織。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招募了一些志願者,抽取其工作時和休閒時的血液樣本,以及壓力問卷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與休閒時相[……]

Read more

身心健康

好心情勝過化妝品

文/張獻懷俗話說,好心情勝過化妝品。對於愛美的人而言,好心情無疑是護膚美容的箴言秘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情緒和心態的細微變化可以通過心理-神經-內分泌系統得調控,影響包括皮膚在內的身體健康。情緒的好壞不僅會影響到各臟器的生理功能,還直接影響膚色的變化。當人遇到高興的事情,大腦內神經調節物質乙醯膽[……]

Read more

身心健康

教孩子鬆開拳頭

文/王源源近日發生多件惡性殺人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表達驚愕和痛惜之餘,很多人指責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中存在觀念上的誤區,校園管理工作也有漏洞。誠然,在所有發生在「象牙塔」的校園傷害案中,學校教育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子理念是否也存在著誤區呢?小夥伴之間出現一些矛[……]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精準定性定位輻射量大幅減少 胰島素瘤診斷有了火眼金睛

文/譚嘉趙麗王晶 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在國際上率先建立新型分子探針68Ga-exendin-4的PET/CT顯像方法,用於胰島素瘤定性和定位診斷。該方法診斷胰島素瘤的敏感性達到98.9%,特異性與陽性預測值均達到100%,而患者檢查時所受輻射劑量僅為普通PET/CT檢查的10%。這項研究近日榮獲20[……]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人工智慧與神經調控誰也離不開谁

文/吳衛紅大腦是人體最精密、複雜的器官,給大腦動刀,可以說是外科裡難度高、風險大和精細度要求嚴的手術。人工智慧在神經外科領域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突破?筆者帶著這個問題採訪了世界神經調控學會中國分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欒國明教授。人工智慧離不開知識經驗更新筆者(以下簡稱「問」):您能解釋一下人工[……]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現代醫藥

老年安樂死和新興的緩和醫療

文/羅點點 德國的「安樂死計畫」和荷蘭的安樂死「合法化」如果被問起最先推行「安樂死」的是哪個國家,可能很多人會說是荷蘭,但其實是德國。在上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黨決定對猶太人、斯拉夫人和其他他們認為是劣等民族的人實行大規模種族屠殺之前,竟然已經有5萬~7萬德國公民被所謂的「安樂死計畫」殺死。這包括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