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

抱怨是弱者心態

文/侯玉波
 近日一項涉及5000人的調查顯示,65.7%的人每天抱怨次數在1~5次,13.8%每天抱怨6~10次;近八成人抱怨僅為發洩內心苦悶,九成人對自己的抱怨行為深惡痛絕。如此「怨聲載道」的原因,客觀上說,首先是因為當今社會處於變革期,舊體制被打破,新體制尚未健全,成為了滋生抱怨的沃土。
 其[……]

Read more

身心健康

患了焦慮症 大膽說出來

文/歐颯
 有些人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人生完美得讓人豔羨。殊不知,風光背後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苦衷。
 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報告,大約4000萬美國成年人深受焦慮症困擾,而其中不少人不敢讓外人知道。
 美國《大西洋月刊》編輯斯科特‧施特塞爾就是深受焦慮症困擾的一員。施特塞爾出身書香門第,畢業於哈[……]

Read more

身心健康

文/陳梅珠
「爆炒鵝卵石—不進油鹽」,這句歇後語經常用來形容難溝通的人。而有些人會發現,自己總是不善於和某種個性的人互動,「這是因為他們恰好符合自己的某個弱點。」
美國談判專家道格拉斯‧斯通解釋。他也表示,即使面對瘋狂的綁匪,只要嘗試提供某些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有談判的空間。而平時面對不同類型的人[……]

Read more

身心健康

風景照片的治癒效果遠超預想

有沒有什麼既簡便又有效的放鬆方法呢?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日本疲勞學會會議上說,觀看優美的風景照不失為一個理想選擇。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命科學技術基礎研究中心研究員水野敬領導的研究小組,讓22名20至49歲的男性和女性觀看約200張照片,然後以5分為滿分,評估這些照片減輕疲勞的效果。研[……]

Read more

身心健康

陽光型抑鬱症更危險

文/李蕊
一個整天樂呵呵、滿臉陽光的人也會得抑鬱症,而且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抑鬱症—陽光型抑鬱症。
所謂陽光型抑鬱症,即把鬱悶、委屈、憤怒等情緒掩藏起來,表面上給人陽光、快樂、充滿激情的感覺,而長期無法宣洩而成的憂鬱症,症狀有「幻想逃離現有環境」、「人前積極,背後消極」等等。
患者往往會把自己真正的[……]

Read more

身心健康

與自己對話 認知自我

文/孫會欣(新樂市職工醫院)
有人問古希臘犬儒學派創始人安提斯泰尼:「你從哲學中獲得了什麼呢?」他回答說:「同自己談話的能力。」縱觀古今,偉大的思想家無不在與自己進行著對話。
莊周夢蝶是自己與自己精神的交流,王陽明的「心學」強調「知行合一」,「理」就在每個人的「本心」之中,須自己去挖掘。只有獲得與自[……]

Read more

身心健康

手錶定律

手錶定律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撒蓋題出來的,也有人稱為「矛盾定律」。提起手錶定律就不得不大家介紹一下手錶定律起源的寓言故事。森林裡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把手錶落在了樹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聰明的「猛[……]

Read more

身心健康

生活中要有點阿Q精神

文/郭東梅

阿Q身上的阿Q精神通常用於貶義,形容那些不面對現實、盲目自大、不求進取的人。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也是「精神勝利法」的詮釋,
如果合理使用,
這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

生活中, 精神勝利法無處不在,同齡人有車、有房、有家,可我還一無所有,這時可以寬慰一下自己:
「算了,[……]

Read more

身心健康

心理治療 永不過期的良藥

文/程心超(河南省腫瘤醫院研究員)

長期以來由於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醫護人員一味倚賴醫療設備、藥物和技術去診治、護理患者,對社會心理因素常常忽略。「對症下藥」被大多數人理解為只是用藥物治療疾病。患者本人也只重視藥物治療,甚至依賴「新藥」、「貴藥」,而忽視心理治療。據河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

Read more

身心健康

科學研究證實睡姿揭示性格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學者、身體語言學家羅伯特‧ 菲力浦斯研究發現,睡姿可以揭示人的性格。 志願者們記錄下他們常有的睡姿,菲力浦斯結合他們各自的性格進行研究。在接受調查的人中,近六成是胎兒型睡姿,即蜷縮成母體內胎兒的姿勢,背部拱起,膝蓋向上屈起,頭朝下。菲力浦斯說,蜷曲得越厲害的就越想尋求安慰[……]

Read more